回顶部
成都2017年基本形成具有其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全国教师资格考试网

成都2017年基本形成具有其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2017年,成都市将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和优质发展
  将实现每个街道(乡镇)1所二级以上公益性幼儿园,公益性学前教育学位覆盖率达70%以上
  初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全市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中心城区达到80%以上
  基本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全面实施成都市教师考核办法及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
  全市高中阶段优质学校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二、三圈层就读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比例达到85%以上
  市教育局昨日印发了《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第二阶段建设实施方案》,全方位描绘了5年的教育发展蓝图。
  为贯彻落实《成都市建设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第二阶段总体方案(2013—2017年)》,市教育局围绕“四大体系”建设和“十大行动计划”制定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第二阶段建设实施方案》,包括14个具体的实施方案,分别是:《成都市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机会均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施方案》《成都市构建和完善服务产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方案》《成都市构建和完善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的高等教育服务体系实施方案》《成都市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吸纳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实施方案》《成都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成都市新市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成都市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建设计划实施方案》《成都市促进教育家办学计划实施方案》《成都市未来学校建设计划实施方案》《成都市特色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方案》《成都市教育标准体系建设计划实施方案》《成都市优质教育资源满覆盖计划实施方案》《成都市教育改革协同创新计划实施方案》《成都市教育对外开放计划实施方案》。
  方案1
  构建和完善城乡一体机会均等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目标
  2017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和优质发展
  成都计划到2017年建立并完善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形成成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保障全市常住居民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城乡居民基本文化素质。
  按计划,到2017年,我市将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和优质发展,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巩固和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水平,并完善“不重不漏满覆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届时,成都义务教育将高位均衡和优质发展,并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做法和模式,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延伸。据悉,在校际均衡基础上,我市将重点推进“圈层均衡”和“城乡均衡”。公共教育资源将重点向三圈层、农村地区倾斜,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用”管理制度改革。
  推进城市优质教育跨区域发展,实施“名校进县城、托管进乡镇”,稳定三圈层和农村地区生源,缓解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位压力。据了解,为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我市计划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延伸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范畴,研究并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升学、资助等配套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据了解,2013年我市新增60所公益性幼儿园,全面消除无等级公益性幼儿园,并重点培育60所义务教育阶段“新优质学校”,完成39所省级及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评估,扩大小学、初中网校远端学校建设。2014年—2015年,全市公益性幼儿园学位覆盖率将达70%以上,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达到80%以上,二、三圈层就读各类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比例达到82%以上。2016年—2017年,全市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将达到50%以上,并在提升二、三圈层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水平的基础上,使其就读各类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比例达到85%以上。
  我市将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确保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学校在运行成本、保障水平上的差异。我市计划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新优质学校”培育工作,确保到2015年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达到80%以上。将扩大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积极推进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对口帮扶农村薄弱普通高中工作,不断扩大享受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学生人数,并计划依托成都七中网校的资源和平台,实现二圈层区(市)县至少各有一所普通高中学校开通网校,三圈层区(市)县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网校建设,扩大网班规模,全市普通高中网班数达到100个。
解读
  成都计划将学前三年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基本普及公益性学前三年教育,按照计划,我市将逐步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将着力提高常住人口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将严格规范幼儿园、中小学校入学程序和行为,确保学生公平入园、入学,并将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市高中阶段就学的基本情况和需求,研究制定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我市还将积极推进跨区域名校集团和学校委托管理,促进接受领办和托管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升。
  方案2
  构建和完善服务产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目标
  2017年初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成都计划到2017年初步构建起充分适应产业发展、各类教育有效衔接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实现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相互融通、中等职业教育与高职专科教育相互衔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衔接。我市将力争建成26个专业特色鲜明、能代表地方文化、重点产业的成都市特色职业院校。
  将着力建立产教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优化职业院校空间布局。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联合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并计划在高等职业学校招生的统考科目设置或评价体系中增加对考生运用技术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在录取要求中逐步加大技能科目成绩所占权重,推广“知识加技能”的考核评价招生办法。今后,市属高等职业学校单独招生试点规模将逐步达到30%。
  将加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相互沟通,试点“实用技术进课堂”项目,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中渗透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鼓励普通高中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实训中心)观摩、实操,并计划与在蓉普通高校建立合作机制,促进在蓉普通高校向中等职业学校开放实验室。
  解读
  成都将构建成都区域内各圈层以及国内、国际的职业教育合作机制,通过联合办学、项目合作等方式,推进职业教育宽领域、多层次合作,广泛促进区域合作、充分实现职业教育资源互惠共享优势互补。按照计划,2014年将有5所中职学校与在蓉国家级示范和国家骨干高职开展中高职衔接试点工作。
  方案3
  构建和完善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的高等教育服务体系

  目标
  将市属高校建成为支撑“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人才培养基地
  成都将初步构建和完善以市属高校为主,整合在蓉高校资源、协同创新的高等教育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学习型城市、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按计划,到2017年,将初步构建与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和培训体系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健全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格局,并将各市属高校建成为支撑成都“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人才培养基地。
  计划在市属高校择优遴选确定10个能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科研和设施优势,符合我市社会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与产业密切结合、能有效进行成果转化的专业实验室进行重点建设,并达到搭建培养、引进、交流优秀科技人才的创新平台,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目的。计划在市属高校择优遴选确定20个市级重点学科进行重点建设,逐步形成市属高校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和优势突出的重点学科体系。
  解读
  市教育局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项目的建设,同时每年安排一定经费作为评估及课题费用。各市属高校安排配套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将与在蓉高校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战略合作,与研究机构联合建设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联合培养高端人才等合作项目,加快提升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方案4
  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吸纳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

  目标
  基本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成都将推进《成都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颁布进程,并推动将终身教育纳入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政府重要工作目标。2013年—2015年,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着力提升广大市民对终身学习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满意度,营造较为浓厚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初步建立起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组织领导体系、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城乡数字化学习。2016年—2017年,将基本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模拟或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建立市民终身学习档案和学分银行。通过个人学习账户对市民终身学习进行学分管理,将学习者每次学习的时间通过一定标准的换算程序转化为学分保存在学分银行。建立课程标准、学分积累、学分兑换等系统,最终实现学分兑换学历或资格证书。
  解读
  成都将大力推进城乡数字化学习,拟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以成都社区大学为龙头,建设“成都终身学习网”门户网站,区(市)县建立终身学习城域网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四级信息化网络的互联互通,通过汇聚海量的学习资源,不断完善的远程教学支持服务,为成都市民提供“触指可及”的网上学习环境,依托网络远程开展各类学习活动、主题活动,不断探索数字化学习的有效方式,让社会公众享有智能化的教育服务。
  方案5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计划

  目标
  一批潜质突出的学生受到更适合的教育
  成都将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依托,以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力点,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使一批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学有余力、潜质突出的学生受到更适合的教育,潜力得到更好的挖掘与发展。
  将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综合参考借鉴北京十一学校“科学实验班基地班教学模式”、人大附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海交大附中与上海交大、复旦大学附中与复旦大学创新人才合作培养模式,英国的“英才班”培养计划,美国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等经验,形成与学校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相一致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机制。
  将进一步改革普通高中招生政策,在指标到校生推荐考查中加大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关注,并拟争取政策支持,准予基地学校自行组织进行“培养对象”的学业水平考试。
  解读
  成都将以石室中学、成都七中、树德中学、成都外国语学校和成都七中嘉祥外语学校5所学校为基地进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重点实验,从学生选拔、课程设置、评价机制、导师团队和设施设备等各个方面开展试验和探索,初步建立起普通高中教育段创新潜质突出学生早期发现、管理和个性化培养机制,并逐步向更多学生、更多学校推广辐射,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机制。
  方案6
  新市民大学生培养计划

  目标
  提升5000名新市民学历
  成都将整合和利用区域内高等教育和社区教育资源,以未接受高等教育的80、90后成都新市民为培养主体,以在职学习、网络学习、自主学习为主要方式,探索“个人为主、政府支持、学校减免、社会捐助、企业帮扶”相结合的办法,鼓励和支持新市民接受2年左右的专科或本科网络教育,促进新市民成长和发展,整体提升区域劳动者素质。鼓励和支持新市民参加本科或专科学历提升,重点提升80、90后新市民学历——计划每年培养1000人,到2017年共培养5000人。
  解读
  成都广播电视大学将定点实施新市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在学习方式上,体现成人学习的特点,突出宽进严出,实施弹性学制;在教学实施上,突出学习时间的开放性和学习考核方式的灵活性,以网络学习、自主学习为主,辅以集中面授辅导。将根据成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送培对口专业人才,开展“学历证书加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教育,切实提升区域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素养,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方案7
  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建设计划

  目标
  逐步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
  成都将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为率先在中西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将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严格教师准入制度,逐步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
  成都将实施名师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双名工程”,计划建成75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和20个“名校(园)长工作室”,发挥名师专业引领示范作用,培养一批优秀教师。
  成都将完善教师网络研修综合服务平台,提升硬件和软件水平,充分发挥中小学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效能,通过教师网上研修,交流、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实现教研、进修、教学管理信息化,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
  解读
  市教育局将制定《关于教师退出教学岗位的实施意见》,拟结合教师“县管校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在岗教师的管理,对不能竞聘上岗、考核不合格或因其他原因等不能胜任、坚持教学工作岗位的教师,依法按照相关机制,予以待岗、转岗或解聘处理。
  2013年—2014年,将形成《成都市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成都市教师考核办法》《成都市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成都市教育局关于教师退出教学岗位的实施意见》《成都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科研工作的意见》等,并申请启动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务(职称)评审试点。据了解,这些制度计划2017年正式出台并全面实施。
  方案8
  促进教育家办学计划

  目标
  培养20名教育家
  成都计划推进校长职级制,通过建立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校长职级制度等,构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校长专业化的发展。我市还将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造就一批能够引领成都教育、影响全国教育的未来教育家。
  解读
  成都将以推进教育改革、树立先进教育理念为目标,实施现代学校制度,培养一批未来教育家及教育专家,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整体提升全市学校办学质量。计划在全市推荐遴选50名素质好、能力强和具有发展潜质的中青年教师、校长作为未来教育家、教育专家进行培养,从中造就能够起引领示范作用的20名教育家。今年将首批启动20名“未来教育家”的培养。
  方案9
  未来学校建设计划
  目标
  建设1-3所“未来学校”
  成都计划通过5年左右的研究与实践,建设1-3所未来学校,基本形成成都特色“未来学校”实践模式,并形成一批“未来班级”,带动并促进一批中小学在数字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据了解,首批“未来学校”试点学校分别是盐道街小学、七中育才学校、花园(国际)小学、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东城根街小学、少城小学、石室联中(金沙校区)、棕北小学、解北一小、成华小学、七中初中附小、七中初中学校、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
  按计划,这些学校将至少启动一个“未来班级”建设,并于2014年—2015年综合开展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实验,逐步将“未来班级”扩大为“未来年级”。2015年—2016年,有条件的学校从“未来年级”到“未来学校”建设。2016年—2017年,建设1—3所“未来学校”,并形成一批“未来班级”,初步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实践模式。
  成都计划通过物联网传感技术,推进以校园网络服务、多媒体教学设施和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一卡通”应用及管理服务和数字化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为内容的泛在服务,以及以智能型网络化后勤管理与服务、电子保安、校园电子商务(如购物、餐饮等)、在线生活服务(如医疗、心理咨询等)为支柱的泛在生活,充分体现“未来学校”的现代化、智能化、人性化。将建设满足教学需求的数字化、网络化学习环境,为未来课堂教学提供应用基础。据介绍,“未来班级”将配备移动终端(平板电脑等)、交互式电子白板、高清视频音频交互系统、直录播系统等数字化学习基础应用设备。
  解读
  “未来学校”将创建以学生为主体、个人电子终端和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课程环境,通过技术手段关注学生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测等学习全环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并满足学生自主、便捷、个性学习。 “未来学校”将变革教学表现形态,借助电子媒体、电子书本等,将教学内容融入教学媒介之中。与此同时,课堂组织形态也将发生变革——教师从单一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方案10
  特色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目标
  拟建26所特色职业院校
  成都将围绕成都地方文化和重点产业,建设一批专业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创建特色职业院校为载体,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管理,丰富职业院校内涵,提升办学品位,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保障。
  将引导和支持全市涉及川剧、蜀绣、物流、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代表我市地方文化、重点产业的15个类别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院校实现特色化发展,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争取建成并挂牌26所专业特色鲜明、示范性强、具有引领和辐射作用的成都市特色职业院校(一所职业院校可认定为多个专业的特色职业院校)。
  按计划,2014年将初步建成1个棋类(围棋)专业特色职业教育院校、 2个汽车维修与运用类专业特色职业教育院校、1个护理专业特色职业教育院校。2015年,初步建成2个烹饪类专业特色职业教育院校、 1个戏曲表演(川剧)类专业特色职业教育院校、1个农林牧渔类专业特色职业教育院校,3个机械制造类专业特色职业教育院校、2个物流类专业特色职业教育院校。2016年,初步建成1个针织工艺(蜀绣)专业特色职业教育院校、3个现代服务类专业特色职业教育院校、1个汽车制造类专业特色职业教育院校、2个电子信息类专业特色职业教育院校。2017年,初步建成2个通信技术专业特色职业教育院校、2个旅游类专业特色职业教育院校、2个建筑类专业特色职业教育院校。
  解读
  成都将根据国家、四川省和成都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要求,积极发展面向鼓励类产业的专业,控制面向限制类产业的专业,逐步取消面向淘汰类产业的专业,压缩严重供过于求的专业的招生规模,调整改造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需求不对接的专业。据了解。我市还将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和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建立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平台、预警和动态管理机制。
  方案11
  教育标准体系建设计划

  目标
  形成成都特色教育标准体系
  成都将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标准、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实施标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学校运行和管理标准、教育质量标准、教育发展监测标准等,拟形成具有国际视野、全国领先、成都特色的教育标准体系。
  解读
  我市将在认真分析国家、省教育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完成各项地方教育标准。据了解,目前已暂定为6大类35项。
  方案12
  优质教育资源满覆盖计划

  目标
  基本实现“学有良教”的目标
  到2017年,我市将实现每个街道(乡镇)1所二级以上公益性幼儿园,公益性学前教育学位覆盖率达70%以上;全市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到50%以上,中心城区达到80%以上;全市高中阶段优质学校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二、三圈层就读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比例达到85%以上,基本实现“学有良教”的目标。
  按计划,2013年将全面实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全面消除无等级公益性幼儿园,新增公益性幼儿园必须达到三级园以上办园水平;培育60所左右义务教育阶段“新优质学校”,完成39所省级及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评估确认,并推进二、三圈层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网班建设工作,全市普通高中网班数力争达100个。2014年,将全面完成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并再培育60所左右义务教育阶段“新优质学校”。2017年,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1所二级以上公益性幼儿园;每对城乡联盟间建成1—2个跨区域名校集团,3—5所跨区域托管学校,接受领办和托管的学校达到50所左右。全市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50%以上。
解读
  成都将推动优质资源远程共享——以信息化运用为手段,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效益。市教育局要求联盟间加快结对学校远程互动教室建设,每对结对学校至少建成1对远程互动教室,并切实开展远程互动教学活动。积极探索网校发展模式,通过高中直播式教学、初中录播式教学、小学植入式教学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二、三圈层的农村中小学校,初步形成贯穿小学到高中的远程教学模式,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方案13
  教育改革协同创新计划

  目标
  构建成都教育智库
  成都将以协同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整合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各方资源,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建立特色各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并广泛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参与,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我市还将引导、鼓励和支持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参与教育改革发展,探索创新要素有机融合的新机制,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计划完善教育政策咨询和决策的机制,建立教育咨询委员会,构建成都教育智库,并依托在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将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政策研究高地,国家教育改革实践基地。据悉,正在筹建中的成都教育咨询委员会的委员将由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担任,负责对成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咨询意见并就相关政策进行论证——这将成为成都教育改革发展的咨询机构和智库。
  鼓励、引导、支持在蓉高校、科研院所向高中阶段学校开放课程、实验室等教育资源,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并计划启动“在教授身边成长计划”,选拔具有创造性潜质的高中学生,聘请高校教授作为导师,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解读
  成都将与教育部共同建设“教育部教育科学决策研究中心成都实践基地”、“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及区域发展建设研究中心”和“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成都教育改革研究基地”,并依托在蓉高校、科研机构建设教育改革研究和实践工作部——依托四川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优势共建教育公共政策研究工作部,依托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优势共建教育投入与规划研究工作部,依托电子科大信息技术优势共建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工作部,依托四川师范大学共建教育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部,依托成都大学共建成都市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并力争3年内建设成为四川省人文社科基地。
  方案14
  教育对外开放计划

  目标
  引入世界知名教育机构来蓉合作办学
  成都将建立和完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拟依托友城平台、网络交流平台等加强教育合作和对外联络,以及国际信息资源交流。计划引入世界知名教育机构来蓉合作办学。到2017年,引进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8-10个。开设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到2017年,二、三圈层新增6个以上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计划在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鼓励学校开发和实施具有本土文化特色、校本特色的对外交流校本课程,并初步建立成都市本土化大校本课程体系,设立国际理解课程研究实验基地和实验学校。
  支持学校办好国际部,建设具有国际元素的校园文化,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打造对外籍人士子女全面开放,具有高质量国际教育服务能力的学校。
  解读
  今年成都将力争引入美国普渡大学等国际知名教育机构,进一步提升国际教育合作层次和水平。成都大学还计划与新西兰高校合作共建“成都—新西兰国际教育园区”。将加强与在蓉高校、国际教育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并计划设立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成都分中心、“成都市—四川大学来蓉留学奖学金”、成都市国际友城留学奖学金。据悉,留学奖学金总数2017年将达到1000万元以上。

回顶部
教师资格考试网
位置:首页/教师资格考试网
四川今年计划招聘特岗教师609人 2.1万人报考

6月29日,四川省2024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笔试顺利举行。今年我省计划招聘特岗教师609人,共计报考2.1万人、4.2万科次,全省共设考区8个、考点15个、考场714个。各地考试秩序井然,考风考纪良好,考试组织安全平稳。

省教育厅及省教育考试院高度重视特岗教师招聘笔试考试工作,考前,组织召开全省考务工作视频会议,从思想认识、安全保密、组织实施、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周密部署,明确工作要求。市(州)充分发挥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强化协调配合,牢牢把握试卷的运送、保管、分发和施考环节,筑牢考试安全防线。

考试期间,省教育考试院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和教育厅教师工作处等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在国家教育考试四川省指挥中心,通过网络视频指挥系统对全省组考工作进行网上巡查督导。省教育考试院派出2个巡查组深入绵阳、达州等考点考场现场巡视,组成5个网络视频巡查组对各地考场考风考纪进行线上巡查。

在相关市(州)教育主管部门及招考机构的指导下,各考点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考试的工作要求进行考试组织,加强对涉考人员的岗前培训;严格考生入场管理,严防替考、高科技作弊等违规行为的发生,坚决维护考试公平公正;强化考试过程管理,确保本次考试平稳、有序实施。

坚持“以生为本”,考前通过省教育考试院官网、官微等平台发布温馨提示。各地各考点在治安维护、医疗保障、电力保障、提醒提示等方面全力做好综合保障,主动优化服务,用心用情营造温馨考试环境。

根据工作安排,本次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的笔试成绩将于7月15日发布,届时请考生登录省教育考试院官网(http://www.sceea.cn)查询本人成绩,妥善保管准考证,并及时关注相关市(州)发布的后续招聘工作信息。

陕西加强特岗教师聘用与管理工作
记者日前从陕西省教育厅获悉:为鼓励和引导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陕西将进一步做好2023年全省特岗教师聘用与管理工作。2023年,全省9个设区市65个县区共招聘特岗教师3412人。

确保特岗教师工资待遇按时正常足额发放,落实好国家和陕西省关于特岗教师工资待遇有关政策。特岗教师在3年聘期内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其他津贴补贴由各地根据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年收入水平和中央补助水平综合确定。

切实解决特岗教师生活待遇,县(区、市)政府要落实资金,解决特岗教师地方性津贴补贴、体检费。

落实好特岗教师周转宿舍等生活待遇保障工作,妥善解决特岗教师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县(区、市),应将特岗教师纳入实施范围。

特岗教师3年聘期(服务期)内由县(区、市)教育局(特岗办)代本级政府统一管理,任教学校进行日常管理。

县(区、市)教育局根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关管理规定,每学期对特岗教师考核一次,考核结果入档留存,作为办理特岗服务证书的有效依据;市教育局每年抽查一次。对违反聘用合同及学校规章制度的特岗教师,依法依规及时处理。

持续加大对特岗教师的关心帮扶力度,确保特岗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骨干选拔、继续教育、绩效考核等方面与当地公办教师同等对待。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且愿意留任的特岗教师,按规定程序直接办理聘用手续,确保全部入编入岗,鼓励服务期满特岗教师继续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教育。落实服务期满特岗教师报考国家公务员、硕士研究生等优惠政策。尽快完成特岗教师聘用合同书,全力保障特岗教师合法权益。

吉林市政务服务再升级:教师资格认定高效办

对去年已实现“全程网办”的事项,近期吉林市政数局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导向,会同当地教育局持续精简申报材料,优化认定工作流程,实现教师资格认定的“多口申报、全程网办、高效办成”。

此番政务服务升级,系通过整合现有“一窗受理系统”的“数据共享”“全城通办”功能,申请人在全市范围内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均可受理认定申请。

据了解,申请人通过吉事办网站申报教师资格认定的,可以通过数据关联提交身份信息,无需提供身份证。此外,图片上传,无纸化。申请人无需提供任何纸质版材料,仅需根据要求提交所需材料的图片即可。体检表由指定的体检医院提供,制证所用照片由认定机关提供,存档材料以电子版形式储存。

据悉,申请人可以就近到吉林市全地区市县两级任意政务服务中心,现场经工作人员指导,通过吉事办小程序提交办事材料。吉林市政数局对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门业务培训,并将无教师资格认定审批权限的高新区和经开区两个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也纳入到培训范畴,方便市民就近办事。

针对往年偶发的申请人审批机关选择错误的现象,吉林市各政务服务中心均提供“无感纠错”服务,在教育局的提示下,由各政务服务中心综合窗口派专人负责通过“全城通办”账号将申请人信息提交到正确的认定机关,完成后续审批,无需申请人重新申报。

吉林市公安局在全市教师资格认定报名结束后,会及时帮助教育局核查申请人无犯罪记录和居住证信息,确保认定结果准确;体检医院在6月30日将所有申请人的体检结果交给审批机关,确保体检结果准确;邮政局在认定结束后,与各政务服务中心出证窗口配合邮寄发证,确保证书及时准确发放到位。

据了解,吉林市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在7月1日至5日进行,预计将在7月19日前将选择邮寄领取的证书全部寄发,选择现场领取的申请人可到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出证窗口领取。

贵州2024年特岗教师招聘公告发布 计划招聘5520人

5月19日,贵州省教育厅发布《贵州2024年特岗教师招聘公告》。根据《公告》,2024年全省计划招聘“特岗计划”教师5520名。其中,中央“特岗计划”5300名,用于招聘农村初中、小学教师;地方“特岗计划”220名,用于招聘农村幼儿园教师。

“特岗计划”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坚持“公开、公平、自愿、择优”和“三定”(定县、定校、定岗)原则。

符合“特岗计划”教师招聘岗位要求,不得将特岗教师安排在非乡镇及以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含村小、教学点)、幼儿园或非教师岗位。重点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及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建学校倾斜。

“特岗计划”教师服务期为三年,服务期内纳入当地教师队伍统一管理。聘用期内工资发放参照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执行,由同级财政保障,确保特岗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同等条件下在薪酬待遇、职称评聘、评先评优、年度考核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公办学校在编教师同等待遇。按规定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依法缴纳社会保险(五险一金),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招聘重点为农村学校补充特岗教师,持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加强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科学、信息科技、艺术、劳动、心理健康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补充。

河北沧州:“全流程网办”让教师资格认定更便利

“现在教师资格认定真是太方便了,市行政审批局在定点体检医院设立咨询帮办窗口,体检时,工作人员就帮我预审了申报材料,及时查漏补缺。在网上上传资料后,很快我就收到了邮寄来的教师资格证,真是太贴心了!”家住运河区的耿女士拿到教师资格证后,高兴地说。

教师资格证是申请人从事教育工作必备的资质。自去年6月起,我市教师资格认定全面实行“全流程网办”工作模式,改变以往申请人现场报送材料、现场领证的工作流程,让数据多跑路、申请人少跑腿,为群众提供方便。今年,我市进一步优化“全流程网办”审批流程,将服务触角前移至体检环节,在定点体检医院设立咨询帮办窗口,一站式解决申请人预审中的难题。网上预审同网上报名同步开展,各县(市、区)确认点预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对于共性问题,采取批量留言的方式告知,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此外,全市体检报告实现互认,申请人根据需要就近选择我市辖区内定点体检医院,定点体检医院体检报告在我市域内通用,解决了申请人因异地生活、工作,体检来回跑的问题。

市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市第一批次共认定通过教师资格5214名,目前各县(市、区)证书均已于5月15日前发放完毕。第二批次教师资格认定将在6月17日9:00至6月28日17:00进行报名,申请人可以通过“中国教师资格网”提交教师资格认定申请。

回顶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