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初中英语说课教案:Is this your pencil-全国教师资格考试网

初中英语说课教案:Is this your pencil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Is this your pencil》第一课时,P7,P8。
  2、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课在教材中不可忽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预备单元已学过What’s this in English?及其回答,现在进一步用What’s that in English?及其回答,接着用这个句型介绍出本课中的大量词汇。通过词汇进而学习Is this /that your pencil?及其肯定、否定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复习并运用my, your, his, her, 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指示代词this, that及这一句型为第三单元及以后学习一般疑问句打下基础。并且这一课时的教材在原来的基础上使学生更明白英语的学习是在相互交流中有趣地进行,听、说、读、写、用就是学习的过程。为学生学习以后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心理、方法和知识的基础。
  3、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通过演示及情景教学法,使用句型What’s this /that in English? It’s a book. 使学生掌握重点词汇:pen, pencil, pencil case, pencil sharpener, book, eraser,ruler, backpack, dictionary等,并且学会对物品的所属进行提问、回答,在问答中会熟练运用my, your, his, her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即:Is this/that my/your/his/her pen? Yes, it is. / No, it isn’t.
  ⑵能力目标:
  a: 通过情景对话、游戏及题目的训练,使学生学会根据场景就学习用品询问物主,并正确运用对应的英语表达方式。
  b: 通过听力及上下文来培养学生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听音辨词的基本功。
  ⑶情感目标:
  a: 教学的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参与、表演、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b: 结合物体学习单词和句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视觉美感。
  c: 通过询问、辨认物主,倡导学生要保管好自己的学习用品。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词汇和句型:
  a: 重点词汇:pen, pencil, pencil case, pencil sharpener, book, eraser, ruler, backpack, dictionary, that等。
  b: 重点句型:
  What’s this /that in English?
  It’s a pencil. / It’s an eraser.
  Is this/that my/your/his/her pen?
  Yes, it is. / No, it isn’t.
  难点:进一步运用my, your, his, her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明确this/that 这两个指示代词的用法。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开口、大胆表演,培养学生获得新知识及口语、听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情景演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分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既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锻炼口语、听力,又提倡合作与交流来共同运用新知识进行语言表达,即自主探究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听、说、读、写、用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这节课为了方便、实用起见,课前准备好26个字母的卡片及钢笔、铅笔、铅笔盒、卷笔刀、书、橡皮擦、尺子、词典、背包(挂在墙上)等物体,使学生觉得自然有趣。
  1、复习
  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复习分作两项:
  a: 姓名每个人都很熟悉,每个同学又都会说,所以首先通过问答姓名,让学生在复习中运用my, your, his, her等形容词性物主代词。首先对个别同学进行提问:What’s your English name, please?
  该同学回答:My name’s Gina.
  转而问另一名同学:What’s her English name?
  该同学回答:Her name is Gina.
  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引出:His name is Tom.
  接着把这些问答进行于教师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教师与全体同学之间,这样每个同学都敢于开口,都有机会开口,而且能自然地运用my, your, his, her等词了。
  b: 通过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26个字母是再熟悉不过了。所以复习的第二项就是运用字母卡为新内容作准备,具体是:
  举起一个字母卡放在胸前,问某同学:What’s this in English?
  同学回答:It’s “A”.
  接着用这个动作再问几个字母,然后手远远地举起一个字母卡,问:
  What’s that in English?
  同学回答:It’s “B”.
  然后用举在胸前和举在远处这两个动作继续向个别、小组或全体同学问:“What’s this/that in English?”学生们初步理解了“this”与“that”的区别了。问完之后,顺势向同学们提议为老师唱“ABC Song”,这样不单复习了旧知,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用英语进行表达,使他们有学好英语的信心。
  2、学习新词:
  举起课前准备好的物品,向同学们提问或自问自答:
  What’s this / that in English? It’s a book.
  注意用“this”时,把物体举在胸前,用“that”时,物体举在远处或放在远处,背包体积大,干脆挂在墙上,那么用手指着背包使用“What’s that in English?”时,学生们是再明白不过的了。
  用这样的方法一直教授完重点词汇,并注意和不定冠词连用,边教边读 (a) pen, (a) pencil, (a) pencil case, (a) pencil sharpener, (a) book, (a) ruler, (an) eraser, (a) backpack, (a) dictionary。然后把这些单词投影出来,重点教读、练习。
  设计意图:把词汇融于句型进行情景教学,意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英语时,乐于探究其含义并尝试模仿的能力。
  3、学习新句型:
  手拿物品介绍:This is my book.
  然后问同学:Is this my book?
  引导学生回答:Yes, it is.
  手指某个男生接着问:Is this his book?
  引导学生回答:No, it isn’t. It’s your book.
  然后再介绍几个物品:This is his dictionary.
  That is her pencil.
  进行如下问答:Is this my dictionary?
  No, it isn’t . It’s his dictionary.
  Is this his dictionary?
  Yes, it is.
  Is that his pencil?
  No, it isn’t. It’s her pencil.
  Is that her pencil?
  Yes, it is.
  再要求学生两人合作或者小组与小组合作手拿物品相互进行问答,练习过后进行表演。两人合作到教室前面进行表演,小组与小组合作只需两组的同学分别站起来,通过这些练习表演,学生们对新词汇、新句型不只是了解,而且会说,会运用了。并且使他们深深体会到:我也能使用英语进行表演交流了。那么一种喜悦与成就感就油然而生,对“我能学好英语”也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成功的愉快。
  4、运用、巩固新知识
  经过词汇和句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重点、难点知识。现在通过课本P7,P8的笔试、听力训练,对新知识进行运用、巩固,并跟着磁带反复读,培养语感。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5、游戏
  游戏能促使学生根据场景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并能增加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具体方法:
  叫几个同学起来,其余的人把眼睛闭上,这几个同学把自己的几个物品放进一个盒子里,然后宣布睁开眼睛,这个盒子里有这几个同学的东西,当你从中拿出一个时,就要通过问他们问题寻找物体的主人。
  问题:Is this / that your / his / her pen?
  回答:Yes, it is. / No, it isn’t.
  每个人最多只能问三个问题,问得好,寻找到了主人要给予奖励。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设置尽量真实的语言情景,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使用英语,通过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6、练习
  练习是紧扣本课的内容进行选择或判断,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见投影),并且以两组竞赛的方式进行,促使他们有竞争意识,积极动脑、主动参与、敢于表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7、结束
  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以“Good morning to you!”的歌声欢送老师,结束本课。
回顶部
教师资格考试网
位置:首页/教师资格考试网
初中历史说课教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两部分内容,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在中西方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四,教法采用和学法指导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学生课前预习,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有关历史影像资料,并辅以动态路线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从而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印象.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以乐曲导入,创设情境
播放乐曲《丝绸之路》,同时展现雄奇的大漠风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
讲授新课
一 张骞通西域
首先引导学生看书了解西域的地理位置,接着由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诗句,了解西域当时的情况.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出使西域的原因和经过由学生讲解,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
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
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我播放影片《汉武大帝》中关于张骞通西域的片断,让学生对张骞这种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形成感性认识,以此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对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张骞通西域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升华: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户,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二,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目是本课的重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
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启示四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丝绸之路贸易的主要货物是中国的丝绸等中国传统的商品,可以通过一些丝路沿线考古发掘的实物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对此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外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在某一个方面能更深入的探讨.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丝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成功突破难点,过渡到第四个主题:丝路的启示.
拓展延伸——丝路的启示
这一主题我的设计意图是,发挥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特点,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联系的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我在这一环节设置了一些与丝路有关的当代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讨论:
比如: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热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再如:对罗布泊和楼兰古城消失之迷的解读使学生树立起一定要善待自然,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生存观.
三,班超经营西域
这一部分由学生阅读教材,对班超和甘英在西域的活动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最后教师指出:班超是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甘英在中外交流史上也功不可没.
课堂小结
一 丝绸之路
二 前60年汉设西域都护
166年,大秦使臣来东汉
三 张骞,
班超,
甘英
探究学习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你有金点子可提吗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此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请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初中美术说课教案:印象主义绘画
教材分析: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艺术流派。在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启发下,他们对绘画的光线、色彩的表现进行了独到的探索,并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本课向学生介绍了印象主义绘画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从欣赏中,使学生知道印象主义绘画探索的艺术原则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风格,以及印象主义绘画尤其是后印象主义绘画在主观与客观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革新及重大意义。
  本课要讲清楚各个派系的画家、作品的名称、观念和形态的共同点和差异是什么?并重点分析画面色与光的千变万化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使学生听后感到多而不繁,杂而不乱,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了解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及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效果的艺术风格。
  提高对西方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感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形式美感。
  教学重点:认识并了解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与风格。
  感受印象主义绘画色彩变化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对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欣赏法、讨论法、讲解法。
  学习方法:上网查资料法、总结法。
  教学手段: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教学媒体棗网络查找资料,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浪漫主义以后,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就是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的画家们走出画室,直接面对自然进行绘画,他们热中于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和对自然的直接感受。他们不象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画家那样强调画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受光学理论的启发,把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作为绘画研究的实验媒体,探索和表现它们在自然光下所呈现的微妙色彩变化。使得画面在色彩上有一个崭新的面貌,为以后现代主义绘画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实物投影欣赏不同画派的作品及网上查找有关印象主义绘画的资料,请学生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点,教师最后总结引出正题。)
  二、讲授新课:
  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和马奈的作品。
  《日出·印象》是描绘日出时在晨雾笼罩中的港口景象。该画表现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波生动的作画情绪,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的那种呆板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注重对光色效果的追求。
  《酒吧侍女》色调明快而热烈。
  以上两幅作品先请同学谈欣赏后对该作品的感受是什么?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风格是活波、生动、明快、热烈、注意光色的变化。
  2、欣赏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教师介绍该画的背景及艺术风格和特点:该画描绘的是巴黎附近一个小岛上风和日丽的下午,人们在悠闲散步,垂钓,游玩的场面。画家采用笔触明确,色彩鲜明的点彩画法,在绘画艺术上注意纯粹形式的分析和探索,画面显得呆板而缺乏生气。
  小结:新印象主义,实际上是印象主义画派的一个分支,它流行于188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一画派把印象主义绘画发展到了一个极端。他们主张绝对禁止在调色板上调和颜色,而只能以原色的小色点排列或交错在一起,让观众的眼睛自己去起调色作用,很像五彩缤纷的镶嵌画,有人称他们为“点彩派”。
  3、欣赏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凡高,高更的作品。
  《静物:苹果与橘子》
  该画中的各种物体,尽管没有像古典静物画中强调的那种真实的质感,但其坚实,硬挺而内在的形体结构给人以独特的感受。色彩单纯、响亮而饱和,在对比中又使画面富有明快的节奏感和韵六律。塞尚的这种理性分析与主观表现,引发了人们绘画观念上的变革。塞尚被20世纪的艺术家们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向日葵》
  这幅作品以包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一个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的激动。凡高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对后来的野兽主义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
  《塔希提妇女》
  这幅画是后印象主义另一位画家高更的作品。画家以饱满而浓烈的色彩、宽大而又果断的笔触、稚拙而又粗矿的线条,将两位土著妇女平实而又厚重的表现出来。画面给人一种浓郁的土著生活气息,充满浑朴天真,神秘而久远的原始感。高更的作品具有主观化的自然情境。
  小结:后印象主义画派,注重如何在绘画中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不在片面追求外光和色彩效果在画面上产生的真实感觉,而是具有更为主观化的感情因素和象征性的精神观念。这种观念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初中音乐说课教案:傲雪梅花
一、教学结构与内容简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傲雪梅花”是初中美术第七册第四课的内容,这一课内容属于中国画范畴中的一些基本的知识。作为学习中国画的入门课,学习本课知识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技法以及中国画是怎样运用笔墨进行作画的。为以后学习、欣赏中国画打下基础。使学生能了解古代文人怎样以物咏志抒发自己的情怀。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了解用线的表现方法,体会笔墨的韵味。 能整体把握画面的虚实关系,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2、能力目标:能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领会中国画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精神和审美情感。
  (三) 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画是通过笔、墨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画面关系,从而达到以物咏志抒发情怀。所以把笔、墨的表现方法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古人是通过笔墨的表现来抒发情怀,展现个性。每一幅大师的作品都是他们人格的写照。但是怎样通过笔墨来表现个性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而把“有个性的表现笔墨的关系”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采用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体现了重教学过程,轻结论的教学理念。
  2、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 课件中使用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演示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三、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积极讨论,勤于思考。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思路及设想:
  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
  第一课时:介绍中国画发展史、表现题材、技法分类。演示用笔用墨的方法。
  第二课时:选用梅花的诗歌及图片设置情境导入,然后介绍梅花外型及所蕴含的寓意、及象征精神,接着示范画法及技法讲解、学生分析和尝试。
  第三课时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创作。
  教学中始终贯彻美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而不是培养画家。
  即学生只要知道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并不要求“他们”一定会画的方针。
  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得出问题的过程,注重使用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这一方法得出结论。
五、教学程序:(教学环节设计)
  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②探索求进,学习新知
  ③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④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⑤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以上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是:学生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规律;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传授知识与增进民族情感相统一;
  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相统一等教学规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王维的诗(谜语)引出新课,使学生认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自豪感。 探索求进,学习新知
  1、运用课件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讲解中国画的发展史,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3、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提高学生美术的素养。
  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教师(示范)画一张花鸟画,让学生观察中国画的用笔用墨。通过演示既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画是怎样画的,又可以通过观察教师作画,进行思考,进而领会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让学生讨论教师演示时使用的笔法和墨法,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自己通过探索总结的结论,比教师告诉的结果印象会更深,掌握的时间会更长。利于学生将来能自主的学习,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现今的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并不是培养画家。因此,本环节,只要学生能大胆的用手中的画笔在宣纸上涂、抹、甚至乱画都行。
  学生在体验笔墨韵味的同时,他们(小组)之间会互相学习,学生自己会发觉谁“涂”得好、谁的不够好。而这些体验教师是无法直接告诉学生的。
  本缓解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鼓励与赞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体验,学生能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或技巧。
初中音乐说课教案:让世界充满爱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人音版初二一单元歌曲,1、《让世界充满爱》是一部献给1986年“国际和平年”的组歌,由四部分组成,教材中选用了第二部分,其音乐为典型的ABA三部曲,A部温馨抒情,B部在调性上与A形成对比,最后四个乐句完全再现。本课以“爱”为线索,通过歌曲的演唱和同主题音乐作品的欣赏,使学生感受音乐与心灵的沟通;在学唱歌曲的过程通过分析,讨论,体验,使学生意识到各音乐要素在表现歌曲内在感情上的作用,在以后地歌唱中,对音乐要素能自己进行分析,合理地处理歌曲。
  根据教材的内容要求,我制定了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让同学们在各种爱心故事、演唱、表演等活动中体验、感受:爱——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
  (2在学习中,探索学唱新歌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注意保护啜子。
  教学内容:《让世界充满爱》
三、教学重点
  1、探索学唱新歌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
  2、能全身心投入各种表演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并积极参与活动
  教具:多媒体、手式卡纸、小品道具、钢琴
  教学过程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教学重点。通过运用多媒体、手式卡纸、小品道具、钢琴等教具让学生听,看,等形式来实现我教学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1我通过爱心故事导入创设情景向同学们
  (1展示四幅有关爱心的多媒体画面A非(典事迹B抗洪抢险C美国9.11救灾现场D希望工程,在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的旋律中动情解说)然后提问同学们这四幅画面共同说明了一个怎样的情感主题?
  (2在我总结学生回答后,展示主题《让世界充满爱》
  (3播放歌曲《让》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向他们展示多媒体画面介绍音乐人—-郭峰并简单的介绍《让》作品。
  (4在学生对《让》的背景有了解的情况下在让学生仔细的欣赏一遍歌曲
  歌曲听完后我提供三种学习新歌的方法让学生按自己学习习惯选择学习(A跟钢琴演唱歌词B跟钢琴演唱歌谱C跟钢琴哼唱旋律)
  4、跟钢琴练习,要求找到自己感觉演唱比较困难的地方
  5、请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帮助解决并提出OX节奏与X—在演唱时应如何把握。
  6、再次跟钢琴练习,要求声音柔和、抒情,有感情地演唱
  7、尝试用领唱、合唱的方法练唱。
  要求:(1)声音统一气息通畅(2)节奏准确充满感情
六、拓展感受
  让学生分析讨论:四人一组合作分析表格曲名速度演唱形式表情风格内容主题《让世界充满爱》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我的适当的提醒)学生很快便知道问题的答案
  2、得出答案:曲名速度演唱形式表情风格内容主题《让世界充满爱》慢板领唱、合唱柔和、抒情现代流行
  2、之后我再提问:通过分析你知道音乐情感与人的情感有什么联系?为什么?
  3、在出示多媒体和学生对整首歌曲的爱心感悟和我的总结后便得出答案
  A音乐的情感来源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B音乐形式千姿百态,爱——人类永恒的主题永不改变。
七、爱心创作
  1、展示多媒体:爱心小天使的爱心创作任务,画面上有三个爱心宝盒,请每个小组的小组长任意选择并点击其中一个爱心宝盒,爱心宝盒弹开并显示爱心创作的任务。A请你们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做一个爱心礼物B请你们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写一首爱心小诗,努力哦!C请你们小组成员在爱心演出中表演一段歌舞,你们一定很棒!2、在音乐声中学生活动
  3、展示各组爱心创作作品,各小组之间进行评价
  (六)最后小结,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中结束课堂。
初中音乐说课教案:当兵的人
一、教材分析:
  “当兵的人”是现代军人的代名词,也是一个透着光荣感、充满自豪感的称谓。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军人们放弃了不少个人机遇,以无私奉献精神,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1994年,当兵出身的作者在部队深入生活时有感于此,创作了歌曲《当兵的人》。王晓岭的词作歌颂了军人在和平年代的价值,唱出了新时期士兵的豪迈心声。曲作者臧云飞、刘斌谱出一首极具阳刚之气的进行曲。音乐简炼上口,第一句“咱当兵的人”就以先声夺人的气势唱出了军威。这首歌由刘斌首唱,深受战士和人民群众的喜爱,被人们誉为“真正军人的歌”。
  教学目标:1、学会唱《当兵的人》这首歌,能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运用饱满有力、连贯抒情的声音,表达解放军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豪迈情怀。
  2、初步了解当兵人的生活,热爱当兵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㈠、新课引入(由学生表演导入)
  ㈡、新课教学:一、欣赏歌曲《当兵的人》。思考:这首歌表达了什么内容?演唱的情绪怎样? 生答,师归纳:演唱家怀着激昂的情绪、用饱满有力的声音演唱,表达解放军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豪迈情怀。
二、作品分析:
  1、“当兵的人”是现代军人的代名词,也是一个透着光荣感、充满自豪感的称谓。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军人们放弃了不少个人机遇,以无私奉献精神,履行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1994年,当兵出身的作者在部队深入生活时有感于此,创作了歌曲《当兵的人》。王晓岭的词作歌颂了军人在和平年代的价值,唱出了新时期士兵的豪迈心声。曲作者臧云飞、刘斌谱出一首极具阳刚之气的进行曲。音乐简炼上口,第一句“咱当兵的人”就以先声夺人的气势唱出了军威。这首歌由刘斌首唱,深受战士和人民群众的喜爱,被人们誉为“真正军人的歌”。
  2.作者简介: 王晓岭,歌词作家。河北定州人。1969年入伍。1984年起在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从事创作。代表作有歌词《三唱周总理》、《风雨兼程》、《当兵的人》等。
  ? 臧云飞,作曲家。祖籍河北清苑,生于山西太原。1969年入伍,1979年起在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从事音乐创作。代表作有歌曲《当兵的人》、《珠穆朗玛》等。
三、学唱歌曲:
  ①歌曲重复播放,学生分组自学歌曲。 ②有节奏的朗读歌词(跟伴奏)
  ③以比赛的形式分组展示。(一组表演时,其余三组注意歌曲演唱的正误。)
  教师根据各组的不同情况,进行评点。(设计意图:歌曲学生较熟悉,用分组自学方式,可发挥学习能手的作用,增强合作性。)
四、歌曲的处理
  1、教师范唱,请学生注意歌曲的情绪。分析歌曲中哪几句是饱满有力的,哪几句是连贯抒情的。 生讨论回答,师归纳:《当兵的人》为4/4拍,降B大调,两段体结构(有带再现因素的单二部曲式)。? 伴唱唱出开始的引子,是由歌曲的音乐主题构成,集中、有气势,展现出军人的英雄形象。
  独唱接着唱出歌曲的主要部分——A段,前16小节为复乐段结构,鲜明生动地刻画出当代军人威武高大的形象。B段,后16小节为四句体结构,音乐由高音区转入中低音区,舒展亲切,是发自内心的倾诉,与A段形成对比。接着音乐发展逐渐向上,显示出“热血儿郎”的英雄气概。歌曲的最后补充结束句,不但是主题的再现,同时将情绪推向全曲的高潮结束。这豪迈的心声就是当代中国当兵的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人民最好的表达。
  2、歌声的指导,主要抓住咬字吐字(如“咱”)、断音与连音(主要是两大部分)。
五、教学拓展:
  分析歌词,分组讨论歌词中的“一样”和“不一样”。
  听两段不同历史时期的军旅歌曲,让学生体会当代军人与过去的军人一样不一样。
  面对亲人解放军,你准备选用哪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A、写一段赞美解放军的话。 B、唱一首歌歌颂解放军的歌。
  C、做一件有趣的作品。 D、画一幅美丽的图画。
  E、跳一个欢快的舞蹈。 F、写一封慰问信。
  ㈢、小结,在《当兵的人》演唱中结束教学。
回顶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