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敬畏自然-全国教师资格考试网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敬畏自然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敬畏自然》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间上的广袤性与思维上的哲理性,以不同形式表达了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敬畏自然》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而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二)确定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于教材的认识,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于自然的看法。
(2) 多角度赏析本文美点,感悟语言的魅力。
(3) 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设计说明: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标要根据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但强调三个方面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所以我并没有把它们机械地分裂开来,而是合在了一起。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3)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以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打算运用以下教法学法。
(一) 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我运用点拨引导法,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力求让学生和老师在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学活动。
(二)学法。
“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所以,我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利用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在读中丰富积累,增强语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三)课时安排:
三.说教学程序。
对于本课教学程序的设计,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的:① 简化教学程序,优化教学内容。②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难点突破。③ 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问有学生解决。据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我播放张羽的歌曲《落叶》。上课时,我由歌词“我就是落叶,我也有我的美”引入:一片小小的落叶,尚且拥有灿烂的生命,尚且绽放过生命的美丽。那么整个大自然,整个宇宙,更是魅力无穷,神秘无限。所以,我们应该以敬畏的态度对待自然。板书课题。
(二)了解内容,整体把握。
我引导学生看课题,有没有疑问?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会有以下问题:“敬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敬畏自然” …… 教师借机引入问题:为什么要“敬畏自然”?而后利用多媒体出示要求:
(1)按照“我们要敬畏自然,是因为_________”的句式回答。
(2)学生默读课文,拿起笔随时做勾画标注。
学生思考,回答理由后,我借机在黑板上板书:阐明理由 应该敬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全文思路,并继续板书:否定征服 暗含敬畏 得出结论 怎样敬畏
(三)寻觅美点,合作探究。
我由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入本文也处处有美的存在。利用多媒体出示要求:
(1)跳读课文,细读美点,寻找出本文美之所在,并说明理由。
(2)美点可以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段落;可以从句式角度,修辞角度,也可以从情感角度。
说明: 这个环节,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而教师要及时给与点拨提示,多加鼓励。根据学生的回答,尽量设计丰富的活动。我想,学生一定能发现很多美点,比如:词语之美,句式之美,修辞之美,情感之美……
(四)巧拟标语,拓展延伸。
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为每年6月5日的世界环保日拟一条宣传标语。学生拟之前,我做提示,拟标语要简洁明了,生动形象,朗朗上口,感染力强。学生拟好后,交流修改,分小组选出优秀者发言,师生互动评价。最后,我出示一些标语示例。
说明: 这个环节体现学科渗透意识;让学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并学以致用;启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态,保护环境。
(五)总结。
广阔的大自然,浩瀚的宇宙,美丽无穷,神秘无限,我们确实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本文语言既具形象之美,又富哲理之思。
(六)作业。
课后研讨与练习,综合训练。
四.说板书设计。
说明: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条理分明,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内容。
回顶部
教师资格考试网
位置:首页/教师资格考试网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愚公移山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人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天帝,把山移走的情节,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它有如下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②可读性强,易于背诵、记忆。③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
本篇课文安排在初中阶段最后一个文言文阅读单元,而且作为略读课处理,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学生分析】
经过两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教学设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通过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运用辨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本则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是学习的重点。
2.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孰是孰非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导入。
此设计的目的是: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版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5分钟)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可通过2个渠道完成:①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如翻译文句的方法:换、留、删、调、补这几个字的用法等,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3.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为2个小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后,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此版块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版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20分钟)
此版块共设置了四个问题,如下:
1.愚公移山遇到的不利条件与有利条件分别是什么?
2.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为什么要写智叟?对愚公移山的壮举,谈谈你的看法。
3.故事结尾写神仙把这两座大山背走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愚公精神有没有过时?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及处理方式分别是:
第一题:主要引导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对于移山的不利的条件,学生可能对愚公其妻与智叟提出的疑问混为一谈,对此要因势利导,让学生读课文,明确他们所说的话的不同语气及在情节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第二题:引导学生领会本文运用的衬托和对比的写作手法的作用。可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估计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愚公坚持到底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发扬;估计也有少数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的做法不聪明,不明智,如果搬迁自己的住所,还能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不是更好吗?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看法,在评价时注意评价的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第三题: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本文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尾的含义,它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处理方法是:改写比较法,即把结尾换成:“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挖啊挖啊,终于把这两座山挖掉了。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再将它与课文的结尾作比较,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出来,分解了难点。
第四题: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正确评价愚公的精神,这既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又是难点之一。让每位学生写一段话,说说学了本文后的感受,但必须紧扣本文的寓意来。
第四版块:拓展延伸,能力训练。(6分钟)
由课内到课外,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这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此环节安排的拓展训练的形式是课内外的文段阅读,具体见学案。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1分钟)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供课外练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本文是传统经典的寓言故事,很有特色,就你阅读后感受最深的一点,请你写一篇简单的文学评论.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观舞记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语文”,即“语言”和“文字”,因此我把积累字词作为本课的知识目标之一;同时,根据单元学习要求,我把“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作为本课的知识目标之二。
2、能力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的能力目标定为:(1)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新课标强调在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观舞记》正是一篇反映印度舞蹈文化的绝妙佳作。因此,我把本课的情感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二、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特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学习作家冰心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2、教学难点:同时,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能力,而初一正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运用语言描述视觉美的能力也有限,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三、说教法:
1、诵读法:新课标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利于他们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是琅琅书声。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因此,我将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放声朗读、美读和朗读挑战等途径深入品课文味。
2、联想想象法。《观舞记》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在读课文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文字所描述的美丽形象,深入体悟语言的内涵,主要运用在“自主学习——读雅句”等环节。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我将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充分预习:通过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提出自己不易理解的问题,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2、小组合作学习:将全班学生按综合素质等方面搭配,以四人为一组,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和全班交流。因为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对课文不理解的内容也不一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共同突破本课教学重点“生动的语言描写”及教学难点“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五、说教学手段:
1、印度舞蹈视频和图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激情四溢的印度舞蹈视频和图片,可以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生活情境与情感基调,带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从而唤起学生的审美感受。
2、中国舞蹈的视频资料:结尾播放精致典雅的中国舞蹈《千手观音》的视频资料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体悟中外文化的不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从而获得人生启迪。
六、说教学评价:
1、小组擂台积分榜:为了更好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软件评价。比如在“自主学习——读雅句”、“合作交流——解困惑”等环节,都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后为该小组加上一颗五角星予以奖励,最后根据小组积分情况给予口头或操行分的鼓励。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2、教师的语言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实际情况,我将给予形式多样的语言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如“太好了,聪明的阿凡提都比不过你!”、 “像***这样的学习态度,特别好,不但理解,还有自己的见解!”、“你的回答很精彩,只要在……地方改一改那不是更完美吗?”等。
七、说教学程序: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参照教学重、难点,我将主要以“情景导入——说舞蹈”、“自主学习——读雅句”、“合作交流——解困惑”、“延伸提高——用妙语”、“课堂小结——谈感受”等五个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
1、情景导入——说舞蹈(3分钟):
以多媒体展示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导入,使学生直观感觉到舞蹈的优美,创设问题情境,以学生感兴趣的、容易回答问题为开端,由此引发学习课文的强烈欲望,让学生带着成功的喜悦,轻松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读雅句(13分钟):
放手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情况提出本课应该掌握的字词,再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实现对课文的初步感知。不足之处由老师补充。
学生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者段落,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优点”等。初一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朗读挑战”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朗读的语感。在此过程中,若遇冷场,老师机智加入朗读,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在这一环节中实现两个问题的探究:“概括出印度舞蹈的特点”“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这样可以让零散的朗读演变为对有效信息的整理。
3、合作交流——解困惑(14分钟):
学生课前已充分预习,在此环节中我将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遇到的问题,针对学生课前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全班讨论。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预计主要有这样的几个问题:(1)“文中为什么有这么多‘假如’?”(2)“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3)“‘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在作者观看时,即看不懂,为什么会起共鸣?”(4)“文中说: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怎样理解这句话?”
在师生的互动中,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心得,此时让学生自由发问,师生共同合作解决疑惑。如果有需要掌握但学生没有提及的问题,老师可以灵活地提出,组织学生解决。以突破本课教学重点“生动的语言描写”及教学难点“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
4、延伸提高——用妙语(7分钟):
学生观看中国舞蹈《千手观音》片断,有了感悟再来动笔按照要求进行写作练习。这样才能真正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晶,也可以很好地体会中外文化的不同。之后全班交流,教师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准确优美的文笔以及修辞手法的正确运用。
5、课堂小结——谈感受(3分钟):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先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学习本课的感受,再由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引导,并布置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前、课堂和课后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斑羚飞渡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选编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斑羚飞渡》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讲的是一群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自我牺牲的悲壮之举。本文故事内容中陌生新奇的动物世界、惊险动人的特写镜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能让学生在斑羚们在特殊的求生自救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种族精神和整体合作精神受到精神的洗礼。它既是对前文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的延深,又是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对人性的探启。 
2、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知识目标:了解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 
②情感目标:A、领会斑羚在危急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B、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③能力目标: 
A、通过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B、通过设计“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探究实践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A、教学重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领会斑羚在危急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B、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所设计的“保护野生动物”跨学科专题活动,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激发。 
二、说教法 
著名的心理学家钟为永说:“学生的兴趣是在学习过程中,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在新问题不断出现和不断需要满足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主动性的调动是教学的重点。为此本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通过“说一说”、“议一议”的形式,促进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课堂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学重点在互动中拓展开来,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当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起导航的作用,在疑难处要给予点拨、引导,帮助他们寻找突破口,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质疑教学法:人的思维活动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阅读中的审美欣赏活动,也是在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完成的,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是调动学生兴趣的主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思维不段深入。如在研读中我设置“文中几次描写美丽的‘彩虹’是为了真实地再现大自然的景色吗?有何作用?”等问题,让学生带问题去找答案激发积极思考。 
朗诵法:朗诵是阅读作品的一条途径,又是便于记忆的一种方法。它可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以陶冶性情。本课主要是从自由朗读和个别朗读入手,通过自由朗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增强语感,以促进思考。利用个别朗读精彩片段和第9自然段,让学生体会生动的语言,同时情感受到震撼,领会文章的主题。 
变述法:即在吃透原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和创造,灵活地变换角度和表达方式进行复述,由称为创造性复述。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说的能力。这个主要体现在对重点情景的复述。
迁移法:就是从课文揭示的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跳脱出来,进行跨学科的“保护野生动物”语文活动,目的是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 
总之,听说谈写贯穿始末,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兴趣,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成功意识。 
三、说学法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只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应该是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思考。”即“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教。”为达到这个目标,教学必须以学法指导为核心,重视能力的培养。本课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预习法:在预习环节中我布置①、朗读课文2—3遍。 
②、自学文中的生字词,写出重点词语解释并造句。做在预习本上。 
③、找出你认为优美生动的语句并加以欣赏。 
④、准备复述课文中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 
⑤、搜集有关斑羚这一动物的有关资料。 
五道习题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法:学会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变朗读为一种美的享受。 
3、质疑法:“尽信书,不如无书。”一篇文章,即使是名作家,也不一定字字珠玑,天衣无缝,文中微暇也时有所见。在教学中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作示范,抛砖引玉,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养成“不唯书”的精神。 
4、积累法:古人云:“积学以储宝。”积累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聚宝盆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对积累的认识,指导学生积累的方法,养成积累的习惯。如本课,我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个问题“‘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中的‘流星”改为‘星星’、‘明星’效果如何?”让学生从中意会用词准确达到的效果,从而积累揣摩语言运用的一个方法:换词效果比较法。 
5、迁移法:使学生的视线由课内转的课外,培养联想能力,如由“从‘镰刀头羊’最后的悲壮献身中你有何感悟?”从现实中寻找例子,学会课文与社会的联系。 
6、以读促写法:“书读多了,读熟也就能慢慢体会出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本文语言很丰富,可写的东西也很多。学完本课,我要求学生通过查书、上网搜集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写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文章,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整合。 
总之,一切都是达到不教,促进自学能力目标,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苏州园林
一. 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用简明朴实和高度概括的语言,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地位和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从亭台轩榭等园林建筑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利用花墙、廊子产生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介绍。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微部分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再次对苏州园林的特征进行强调。全文结构层次明晰,中间部分运用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从全文来看又是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在各部分内容中,或多或少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摹状貌等说明方法。文中除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外还运用了描写。以来等表达方式,语言准确、生动 严密,是一 篇典范的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
二. 说学生
对于说明文体的学习,学生在本单元刚刚接触这一还没有接触到全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事先说明文或事物说明文等分类,但对说明文体阅读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应该有所知,如:明确说明对象;所说明的事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有什么特点等等。
三. 说教法
本文既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又分析了园林建筑的原理,写得情文并茂,趣味盎然。选读这样的作品,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可以丰富关于园林建筑艺术方面的知识,受到一次生动的审美教育。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说明顺序;二、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三、了解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多种说明方法介绍"我们的校园";五、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老园林的感情。教学重点: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和运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课时安排为两课时。课前准备:一、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并在书上注音注义,标上节码;二、课前布置学生发挥特长,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影视资料等。
四.说教案设计
本课时为第一课时,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2.理清说明顺序和结构层次;
3.有重点的选择分述部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了解如何抓住特点、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加以说明,并体会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问题探究上。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看课题猜说明对象。
(二).欣赏领略:看图片说说个人感受。
(三).了解作者:想语言大师是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的,激发学习动力。
(四).揭示目标:明确本课时学习任务。
(五).整体感知:
1、.叶老对苏州园林的印象如何?
2.苏州园林设计建造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么做的?
3.。用一句话概括3~9小节分别写出了园林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
4.。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六).研读品味
在3-9自然段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段话细细品尝:  叶老先生是怎样写的?好在哪?(可以用说明文体的学习方法先提几个问题)
(七).合作交流
1.用同样的方法,组内探究其余各段,把握妙处。请圈圈划划,加上旁注。
2.勇于发现新的问题,大胆质疑。
(八).课后问题
1.有感情地朗读全篇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揣摩词语运用的妙处?
2.为什么叶老先生不具体介绍四大名园?
五.说课后反思
1..教师引导不得法:⑴没有出示学习目标,使得学生研读品味时走了弯路,没有马上进入说明文体的学习范畴;⑵"合作交流"环节,没能及时发现学生在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而把共性的问题作为检查重点,导致时间上的过分紧张。
2.本课时容量大了一些,学习效果可能不是很好。
初中语文说课教案:乡愁
一、说教材
  《乡愁》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迁移”。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学习这首诗,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余光中自称《乡愁》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又根据现代诗歌的特点,本诗的教学重点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说读品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第二课时是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古今不同作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这次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设计。
二、说教法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三、说学法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四大模块,听读、朗读、品味、迁移,指导学生“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采用在课前3分钟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录像的播放一方面结合时政,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
2、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
(二) 诗歌赏析
这是本课的重点部分,教学环节与学法相对应
即: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
第一个环节:美美地听——引人入胜
听诗是一种高雅的活动,听美好的诗能让我们陶醉。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这时我将带领学生进入诗中美妙的境界。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
第二个环节:美美地读——声情并茂(本节的教授重点)
读诗更是很高雅的事,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配乐范读一遍给学生听,讲解其中的韵味。再请一学生朗读,最后齐读。接下来以第一节为例,分小组讨论,让学生从节奏、重音、语速、语调四个方面来处理这四个章节。(一生试读,师生评价、明确)
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感情加进去。
三读: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
第三个环节:美美地品——评头论足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请大家从诗的语言、结构、情感几个方面,自选内容,说一句品评诗歌的句子。(让学生自由发挥)
第四个环节:美美地说——挥洒诗情
品味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带领学生进入美美地说这一环节,让学生尝试着仿句练习,以“乡愁是……”的句式说一两句或一段有诗意的话。
例如:乡愁是一轮皎洁的明月
乡愁是 (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
设计理念:能力训练。教学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深情朗读,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
为了检验全体学生对朗读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所定目标的完成情况,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乡愁》——下节课课前背诵比赛。
设计意图: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愿而又欢快地背诵诗歌,同时掌握如何完整地背诵诗歌。
在语音、感情、流畅度上下功夫。
2、课后搜集古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准备下节课共同探讨。
3、选取课文中任选一节诗,发挥想象,给它补充情节,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注意要突出原诗的感情——乡愁,可借助景物描写来渲染。想象情节应紧扣邮票、船票等。准备下节课共同赏析。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并给学生以优美的享受。本课板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内容和形式统一。
板书设计:
乡愁
托物寄情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普遍家国之思
六、说课结语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对于它的内涵绝非一两节课能够讲尽。考虑到这些我决定设计一些开放性题目推荐给学生选做。1、习作园。请以大陆小诗人的身份写一首呼唤台湾归来的诗。2、收藏室。收集有关乡愁的诗词、散文、小说。收集有关台湾地理概貌、风土人情、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资料。3、三味书屋。课后阅读《余光中作品选》。
回顶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