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先生风范】第5期:晏阳初-全国教师资格考试网

【先生风范】第5期:晏阳初

【先生风范】第5期:晏阳初

在中国教育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他们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进步鞠躬尽瘁,也成为教师资格考题的常客。为了缅怀故人、学习先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推出《先生风范》系列专题。今天是第5期,我们一起走进“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

【先生风范】第5期:晏阳初
  他是耶鲁大学的博士,却带领500位知识分子下乡扫盲。他集孔子的儒家精神和基督的博爱于一身,他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被推广到世界各地。他就是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晏阳初。
  带领500知识分子下乡 学做农民
  20世纪30年代末,时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总干事的晏阳初选定河北省定县从事平民教育的实验研究工作,为中国教育的平民化、现代化与本土化,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行探索。他说,到定县去,我们就是要向农民认老师,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因为我们以前所受的教育与农民太隔膜了,我们要重新教育自己,要先农民化,才有资格去化农民。
  在“定县实验”最鼎盛的时候,聚集了近500位知识分子,其中有60余位是学有专长的归国博士、大学教授等,当时的媒体把晏阳初领导的平民教育运动称 为“博士下乡”运动。而晏阳初则花费了很大的精力,让这些既富于创造力又特立独行的一流人物“逐渐明白什么是服务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先生风范】第5期:晏阳初
晏阳初和家人在定县合影
  一生只为劳苦大众 不做官不发财
  晏阳初将双脚迈进了饱受欺凌和战乱之苦的中国乡村,但拥有丰富海外留学背景的他本该在美国开启人生的蓝图。1918年,他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后不久,就搭上轮船远赴法国,前往欧洲华工军团从事翻译和华工教育工作。
  在法国,90%的华工出身农村,不会读写。几乎每天晚上都有近百人来找晏阳初给他们写家信。在持续了一个月之后,晏阳初觉得只有对华工展开识字教育,才能让他们摆脱文盲的困境。于是,他将5000名华工召集在一起,对大家说:“从今天起,我不替你们写信了。我要教你们识字写信。”华工们先学中国字“一二三四五”, 再学阿拉伯数字“12345”…… 四个月后,已有35位可以自己写家信了。为了鼓励他们,晏阳初特地邀请了一位法国将军来主持他们的毕业典礼,由此掀起了一股华工学习的高潮。
  正是从那时的教育实践里,晏阳初的理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若要挽救民族,中国传统的士大夫精英教育必须转变为平民教育。他为此立下了将来一不做官,二不发财,而要从事平民教育工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劳苦大众的决心。
【先生风范】第5期:晏阳初
1935年,晏阳初与从事乡建运动同仁合影于邹平
  泽遍世界 孔子和基督的完美化身
  从1918年在一战战场的华工营,到1990年在美国纽约去世,70余年,晏阳初只做了一件事,即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
【先生风范】第5期:晏阳初
晏阳初与各国乡村运动领袖合影
  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推动着晏阳初70年如一日地行走在平民中间?这恐怕和他在晚年自言“三C”理论有关,就是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他说:“我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产儿。我确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我是革命者,想以教育革除恶习败俗,去旧创新,却不主张以暴易暴,杀人放火……”这三者在晏阳初身上互为交融结合,可谓是铸造了一个伟岸而杰出的品质,也为他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赞誉。
  很多人会以“时代不同了”这句话简单地把晏阳初的努力对今日中国的启示带过去,认为晏阳初仅仅属于过去。如果把晏阳初的工作简单地理解为“在农村扶贫”,确实,这时代是大不相同了,今日中国的扶贫工作已得到联合国的嘉奖。可为什么物质和文化极度丰富的今天,却再也找不回群民学习的热情?
◆  ◆  ◆  ◆  ◆
  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了,考上大学的,在以前就算跳出龙门,有了铁饭碗;在现在,也是跳出龙门,可以远走高飞。除了给家中亲人寄些钱外,这些人尖子对改变农村面貌并无多大贡献。那些考不上大学的,只能回乡种地。而这些受过教育的人,对在农村引进新技术、推广新经验、创造新产品、创建新制度,作用也并不明显。而晏阳初一生矢志平民教育、献身乡村建设的精神,更是当下十分稀缺的精神遗产。白驹过隙,人间再无晏阳初,今天的我们何以告慰先驱?

回顶部
教师资格考试网
位置:首页/教师资格考试网
【先生风范】第6期:蔡元培
在中国教育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他们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进步鞠躬尽瘁,也成为教师资格考题的常客。为了缅怀故人、学习先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官方微信推出《先生风范》系列专题。今天是第6期,我们一起走进重塑北大精神的校长——蔡元培。
  林语堂先生曾如此描述一个人:“论资格,他是我们的长辈;论思想精神,他也许比我们年轻;论著作,北大教授很多人比他多;论启发中国新文化的功劳,他比任何人大。”他就是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改革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改革北大旧俗 从对杂工鞠躬开始
  1917年1月4日,隆冬的北京,大雪纷飞。一辆四轮马车驶进北京大学的校门,徐徐穿过校园内的马路。这时,早有两排工友恭恭敬敬地站在两侧,向这位刚刚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传奇人物鞠躬致敬。新校长缓缓地走下马车,摘下他的礼帽,向这些杂工们鞠躬回礼。在场的许多人都惊呆了:这在北大是前所未有过的事情。今天的新校长怎么了?
  像蔡元培这样地位崇高的人向身份卑微的工友行礼,在当时的北大乃至中国都是罕见的现象。刚刚上任的蔡元培希望通过这一行为开风气之先,使得这所声名狼藉的国立大学焕发生机。此后,他每天进学校时,都要向站在大门旁边的工友们鞠躬致敬。久而久之,这成了他的习惯。他的这一行为,是对北大官气的一个反拨,是一面如何做人的旗帜。
 
1918年8月,北京大学哲学门师生合影。前排右四为蔡元培,右三为陈独秀。
  蔡元培办北大,将北大作为自己的孩子来看待,北大是他的一个辉煌的文化理想。他首先确立北大的办学方针,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阐述了自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从此,北大与蔡元培如同血肉般联系在一起。
  他的继任者们,有许多人在追随他,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更多的人不仅不是献身于北大,而是把办学校当作晋升的一个途径了。
  重塑北大灵魂 兼容并包、和而不同
  蔡元培理想的大学是他在德国观察到的大学,即拥有独立地位的、追求纯粹学问的一个思想与知识的生产、交流和传播的机构。在他执掌北大的时代,差不多实现了“兼容并包”“和而不同”。
  蒋梦麟先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当然,自由是有限定的,即:“自由”是学术研究的自由。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主张学术研究自由,可是并不主张假借学术的名义,作任何违背真理的宣传,不只是不主张,而且反对。”
  1916年隆冬的一天,当刚刚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向23岁的梁漱溟表达邀请他到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哲学的想法时,梁漱溟说:“我才疏学浅,蔡先生美意委我重任,我怕但不起这副担子。论学历,我只是顺天中学堂的毕业生;论学问,我仅仅是近几年埋头自学,略知佛学一二,并不精通印度哲学。”
  蔡元培说:“我的看法是,一座大学,学生自然是来深造的,先生又何尝不是来深造的呢?对一个大学教师的要求,要讲学历、资历,也要讲学问、本领,更重要的是真学问,真本领!全而专,固然好;不全而有一技之专,在一个方面有真学问、真本领,为何不可在这个方面为人师?不会还可以再学,再深造嘛!”
 
1920年3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从左至右)合影
  蔡元培爱才,惜才,在“兼容并包”的精神鼓舞和其人格感召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以文科为例,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到辜鸿铭、刘师培、黄侃,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五四运动保护学生 救国不忘读书
  蔡元培在北大就职期间,学生运动开始萌芽。当时的一名北大学生曹建对“五四”时蔡元培的言行有生动的回忆:学生被捕之后,大家聚集在三院礼堂里,束手无策。忽然听见脚步声从外面传来,众人仰首张望,原来是蔡元培校长。一群学生害怕受到先生的斥责,另一些学生则欢呼,有的甚至放声大哭。先生从容走上讲台,怡言温词地对大家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都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还没有说完,全场呼声雷动。先生接着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关于善后处理事宜也由我办理,只希望你们听我一句话就好了。”这句话是什么呢?就是“从明天起照常上课”。
 
“五四运动”期间被军警逮捕的北大学生把横幅挂在脖子上
  五四运动后,北大学生过分热心甚至醉心于政治,蔡元培看到其中不良的苗头,于是提出“救国不忘读书”的口号,不赞成20岁以下的学生参与政治活动,以图矫正政治压倒学术的倾向,使北大学生知所警省。
  是大师 也是“拼命三郎”
  蔡元培一生的座右铭为“学不厌,教不倦”。他三度旅欧,精研西方哲学,在巴黎访晤过居里夫人,在德国访晤过爱因斯坦,两次高峰对话使他受益良多。嗣后,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乃是积学深思所致,绝非异想天开。终其一生,蔡元培对学问抱持浓厚的兴趣,对教育怀有炽热的感情,虽历经世乱,屡遭挫折,却不曾泄气灰心。
  他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坚持认为,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只有教育独立出来,才能使教育方针保持一贯而不会因政权的交替而屡屡变迁,这样的教育才可能有实效,学术才可能有发展,学者才可能成为独立的“知识分子”。
 
北京大学未名湖旁的蔡元培塑像
  在现代大学发展早期的陶铸过程之中,大学校长对一所大学基本制度的建立和风格的形成,通常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开一代风气之先。然而,没有哪一位校长能像蔡元培先生那样,对于一个国家的大学理想、观念和制度产生了如此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致许久以来蔡元培成了中国现代大学观念的同义词,大学制度改革的象征。
  如今,矗立在燕园内的蔡元培雕像,是这位“北大之父”的无字丰碑,他正凝视守望着沧桑巨变的北大校园。俯瞰历史,反观今朝,再塑蔡元培一个世纪之前的大学精神,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或许这个时代看来,并无使蔡元培一类改革家能够活动起来的环境吧。
【先生风范】第4期:胡适

  在中国教育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他们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进步鞠躬尽瘁,也成为教师资格考题的常客。为了缅怀故人、学习先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推出《先生风范》系列专题。今天是第4期,我们一起走进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胡适。

  他虽早年就名满天下,却总把学术视为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业。他说凡成就大事业者,都是绝顶聪明同时又肯下笨功夫的人。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涉足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宗教学、政治学且在每一领域里都卓有成就。他就是——胡适。
  立志以教育为一生志业
  1915年,中国发生最牵动人心的两件大事,一是日本提出几乎是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是袁世凯称帝。为了这两件事,远在美国留学的中国青年们掀起一阵要立刻对日作战,要推翻袁世凯帝制的反日反袁的风潮。当时只有胡适不为所动,坚持读书学习。他还就此写了一封给留学界的公函,要求大家冷静,要认清我们的责任就是读书学习。此信遭到嘲讽和攻击。
  1916年1月25日,他在给朋友许怡荪写的信中说:“适近来劝人不但勿以帝制撄心,即外患亡国亦不足顾虑。倘祖国有不能亡之资,则祖国决不至于亡;倘其无之,则吾辈今日之纷纷,亦不能阻其不亡。不如打定主意,从根本下手,为祖国造不能亡之因,庶几犹有虽亡而终存之一日。……适以为,今日造因之道首在树人;树人之道端赖教育。故适近来别无奢望,但求归国后能以一张苦口,一支秃笔,从事于社会教育,以为百年树人之计,如是而已。”
  胡适留学归国后,实践了他的决心。从1917年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教授,直至1948年离开大陆,中间除了抗战时期出任驻美大使外,其他时间都是在教育界或与教育直接相关的部门服务。他够得上是一位教育家。
胡适在美国当大使的日子
  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
  1917年夏胡适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胡适所写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且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逾两年;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在学生集会上演讲
  教育独立,树人为本
  他的教育独立首先是谋求对于别国的独立,即自己国家的教育不可依赖于他人。1914年,胡适以一个不满23岁的青年,写了一篇洋洋万言的大文章,叫做《非留学篇》,登在《留美学生季报》上面。中心意思是强调,留学只是一种过渡,一种自国兴学的预备。必须“以国内教育为主,而以国外留学为振兴国内教育之预备。然后吾国文明乃可急起直追,有与世界各国并驾齐驱之一日”。此文见解高明,分析、议论深澈晓畅,当时在国内知识界最有声望,最有影响力的刊物《甲寅》杂志于次年全文转载。
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左二)
  他的教育独立思想更是针对国内的现状而言。胡适认为,“政府对于教育应负之责任,为教育经费之维持,教育人才之选任与撤换,对教育进行之方针,则应委之教育人员,政府不应过问”。在抗战爆发后举行的庐山谈话会上,胡适还明确强调,教育独立应做到,不许政治势力和官吏干涉教育,干涉学校。
  教育是培育人才,更是塑造国民人格的基本途径。所以,教育应以树人为本。这也是胡适教育思想的最重要的核心观念之一。胡适经常借用易卜生的话,对青年们说,最重要的事,是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只有成器,才谈得上有意义的人生,才谈得上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做贡献。所以,一个人必须要养成独立的人格,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必须使学校能够不断造就出于社会真正有用的人,那才是成功的教育。
  教育独立,树人为本,这些理念在百年前的中国异常珍贵,就即便放在当今社会亦是如此。中国人要真想走进世界先进行列,要真正做到民族复兴,迟早终需明白这个基本道理。道理并不深奥,问题是体制必须变革。
【先生风范】第3期:黄炎培

  在中国教育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他们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进步鞠躬尽瘁,也成为教师资格考题的常客。为了缅怀故人、学习先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网推出《先生风范》系列专题。今天是第3期,我们一起走进职业教育奠基人——黄炎培。

  一提起教育大家,很多人自然会想起蔡元培、陶行知等代表性人物,而对被毛泽东主席称为“老师(指徐特立)的老师”——黄炎培先生却知之不多。
  黄炎培(1878-1965),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首创者。1878年他出生于上海浦东川沙县“内史第”,成长于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年代。民族的苦难,国家的危亡,催促着他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
  无一人不学 无一个不立学
  1901年黄炎培在南洋公学求学,其中文总教习蔡元培对其一生,有过多方面的重大影响。1902年秋,黄炎培考取清朝末榜举人,但是他没有选择一般读书人的“状元及第”去做官,而是怀着一颗教育救国的热心,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办学。

青年黄炎培
  1903年正月末黄炎培被聘为川沙小学堂校长,并亲自授课,但不拿薪水。经费不足,他动员工商界和实业界人士捐资助学;师资不足,就办师范讲习所,培训师资。他联合各学区议长、劝学员深入各街坊村庄进行宣传,一边调查一边劝导,耐心细致地向广大民众解释教育兴国、教育自立的道理,要求各私塾进行改良,争取做到“无一人不学,无一个不立学。”,他创办的许多中小学,一直到现在还在发挥积极作用。
  为解中国教育弊病 创办职教
  辛亥革命失败后,黄炎培痛定思痛,深入地研究了西方一些先进教育思想,并且到国外许多国家以及国内几个省市广泛的调研考察,逐渐萌发兴办职业教育的决心,孕育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
  当时中国教育的一切弊病的根源,就在于教育与职业的分离,学校与社会的脱节。1916年9月,黄炎培对职业教育作出了定义性的阐说,他认为,教育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具有“职业性”的,就是与生活、生计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职业教育并不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而是教育的实质本应该立足于职业。
  1917年5月6日,由黄炎培、蔡元培、梁启超、张謇、伍廷芳、张元济、宋汉章、穆藕初、蒋梦麟、郭秉文等联合教育界、科技界、实业界知名人士等48人创建的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宣告成立,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一篇《宣言书》,指明了当时中国教育的危机在于毕业及失业,就业者所学知识不能实用。

1957年5月6日,中华职教社在京举行立社40周年纪念会,周总理在纪念会上作重要讲话
  中华职教社成立后,黄炎培又办起中华职业学校,办得十分成功。中华职教社集合各地职业教育学者,在全国推广职业教育。几年之间,职业教育就在全国蔚然成风。到1921年,全国职业学校及各类补习学校已达700余所。
  是教育家 也是循循善诱的好父亲
  1940年秋,在重庆中华职业学校寸滩地区的校庆会上,一群同学围在黄炎培身边议论“青年学生应追求一生的什么”这个话题。有的说要追求科学救国,有的说应追求自由民主,有的说要追求工业强国,有的说应从军抗日救亡,有的直言要追求纯真的爱情。但黄炎培却说:“青年应追求真理和正义,不去或少去追逐财富和权势。”这句至理名言影响了学生们的一生。
  黄炎培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一位对子女循循善诱的好父亲。一天,他故意把一把鸡毛掸子扔在地上,然后喊:“孩子们,赶快上楼来,爸爸有事找你们。”大女儿怕把掸子啋坏,便绕了一个弯跑到爸爸身旁。小儿子则径直跨过掸子。小女儿更是用脚把掸子一下踢开。这时,黄夫人也随即跟上楼来,弯腰捡起了掸子放回了原处。
  孩子们问:“爸爸,什么事?”“为了掸子的事,”黄炎培很严肃地说,“刚才掸子在哪里?“在地上。”“是谁把它捡起来的?”“是妈妈。”“为什么你们就不知道捡起来呢?你们不懂规矩,看到东西乱扔熟视无睹。你们的妈妈长期操持家务,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可你们什么都依赖大人,这怎么行?只有现在学着做家务,学会自己料理生活,才能为国家为人民做事情。”孩子们惭愧地低下了头。此后,他们争着帮妈妈做事。
  黄炎培的学生遍布沪江浙,许多后来做了老板,于是他被称做“老板的老板”。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顾准、乒乓球教练傅其芳、导演谢晋、演员秦怡等都曾在职教社或江苏教育会下求学,故毛泽东曾称呼黄炎培为“我老师的老师”。
建国前夕,中华职教社理事长黄炎培(左四)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
  建立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为了发展职业教育,黄炎培不畏艰苦足迹遍及国内28个行省中的25个,通过大量的考察“寻病源”,他发现学校与社会的脱节是造成旧教育种种弊病的根源,必须要加强教育与职业的沟通;他先后考察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地,进行“查方书”,积极学习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1915年,黄炎培(中)在美国考察职业教育时与美国农民在一起
  经过长期的大量实践,黄炎培提出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思想。他提出的大量理论和主张,至今仍然是我国职业教育必须遵循的精髓,从而奠定了他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成立大会”上,鲁昕副部长在代表教育部所做的致辞中说:“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在我国职业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2011年1月19日,黄炎培思想研究会成立
  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后导致新一轮的就业问题,以至于如今大学教育备受诟病。其实黄炎培早年就意识到中国教育的一切弊病的根源,就在于教育与职业的分离,学校与社会的脱节。而今,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相比高等教育来说依旧堪忧。中国学生的出路问题,为什么不从黄炎培的办学中寻求思路呢?
回顶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