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2019年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试题-全国教师资格考试网

2019年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试题

019年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试题" 试题来自参考学员的回忆,仅供参考。

初中历史《护国战争》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天津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护国战争

  2.内容:

  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与他的学生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019年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试题"

  护国战争形式示意图

  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是,他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连其北洋嫡系部属也阳奉阴违。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袁世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讲解清楚护国战争袁世凯战败的原因。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请简述护国运动与护法运动的区别。

  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电影《建党伟业》的片段,请学生观看。

  提问:影片中孙中山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中原豪俊,望旆来归,草泽英雄,闻风斯起,大兵既至,诛罚必申。”孙中山要讨伐的是谁?

  学生可根据所学和影片回答:袁世凯。

  教师引导:孙中山为什么要讨伐袁世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护国战争的背景

  过渡:孙中山为什么要讨伐袁世凯呢?哪位同学可以结合上节课的知识说一下。

  学生可根据上节课所学回答:因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

  教师继续提问:正如刚刚影片中宋庆龄提问的那样,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交由袁世凯之后,并不担任要职,也没有军队,那他如何讨伐袁世凯呢?

  教师继续播放影片,请学生结合课本和影片进行归纳。

  学生观看影片后结合课本回答:梁启超和蔡锷先后离开北京,前往南方筹划讨袁事宜。1915年蔡锷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除蔡锷之外,南方宣告独立的还有李烈钧、唐继尧。这些将军与蔡锷一起,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二)经过及结果

  过渡:袁世凯会放任这些人前来讨伐自己么?他是怎么应对的?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在继续播放《建党伟业》的片段,观看影片结束后,请学生担任战地记者,结合大屏幕上出示护国战争的形式示意图,总结护国战争的大致经过和结果。

  学生可根据影片及示意图进行回答:南方的护国军在蔡锷等人的带领下与袁世凯的北洋军在四川、江西、广西等地展开激战,最后袁世凯因各方压力,被迫取消帝制,护国战争结束。

  (三)袁世凯战败的原因

  过渡:袁世凯在1916年3月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为什么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最后仍然以失败和死亡告终?

  请同学们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结合大屏幕上出示的史料,用5分钟时间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从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北洋军内部等分析。

  材料一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

  材料二 我们用了几年、十几年才将君主从头顶赶下去,结果……一个人的野心就能将摘掉了的帽子再重新压到人民的头上。

  学生讨论后回答: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北洋军阀内部也阳奉阴违;孙中山、蔡锷等人的积极反袁。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反侵略、求民主是近代中国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袁世凯复辟帝制是个人野心的膨胀,更不符合历史发展和人民的期望,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请学生担任老师一同回顾本节课所学。

  2.作业:袁世凯的死亡是否意味着民主共和已经完全实现?护国战争结束后中国社会又处于怎样的局势?请同学们课下观看《建党伟业》的后续内容,也可以查找其他资料,下节课一起交流和学习。

  【板书设计】

  护国运动

  (一)背景

  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蔡锷讨袁

  (二)过程及结果

  时间:1915-1916

  结果:袁世凯取消帝制

  (三)原因

  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护国运动与护法运动的区别。

  【参考答案】

  护国运动是本节课所讲,发生于1915年-1916年,又称护国战役、护国战争、护国之役、洪宪之役,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

  护国运动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下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

  护法运动又称护法战争,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指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2.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参考答案】

  中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由于知识的陌生和复杂可能会有一定的抗拒或紧张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出现繁难偏重的知识讲授,尽量采用直观明了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历史;

  其次,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加强历史与生活的联系;采用多媒体辅助、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而不是死板生硬的讲授知识;

  最后,应当秉持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不要使用填鸭式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回顶部
教师资格考试网
位置:首页/教师资格考试网
2019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

 试题来自参考学员的回忆,仅供参考。

初中历史《达・芬奇》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河北省石家庄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达·芬奇

  2.内容:

  达·芬奇因出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小镇而得名。他15岁开始接受绘画和雕塑训练,同时学习机械工艺,后来又学习解剖学,25岁时已名满天下。他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兼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于一身,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三杰”。有人说:“达·芬奇的死对每一个人都是损失,造物主无力再造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了。”

  达·芬奇的绘画代表作《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极负盛名。前者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在受难前夜,与12个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穌突然说他们中有人出卖了他。画面描述了耶稣说此话时诸门徒的各种反应:或惊愕,或愤慨,或悲叹,或相互议论,或急于表白。犹大惊慌失措的神情与耶稣的镇定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肖像画。画中少妇目光神奇而专注,面颊柔润而微红,似有若无的笑容,让人琢磨不透。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介绍达·芬奇的人文思想。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说明欧洲人文主义发展的脉络线索。

  2.作为历史老师,要如何选择有效史料展开教学?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为学生讲解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达·芬奇身上。

  教师介绍:达·芬奇十四岁那年,拜著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他让达·芬奇从画鸡蛋开始不断练习。有一次,达·芬奇问老师:“为什么老是让我画鸡蛋?”老师告诉他:“鸡蛋,虽然普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鸡蛋,角度不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画出来也不一样,因此,画鸡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练到画笔能熟练地听从大脑的指挥,得心应手,才算功夫到家”。

  教师过渡:经过不懈的努力练习,达·芬奇最终成为了举世闻名的艺术家,今天我们便一起走进达·芬奇看看他拥有怎样传奇的人生和瑰丽的作品。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达·芬奇的一生

  过渡:与我们学习过的但丁一样,达·芬奇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位艺术家。

  教师展示材料并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史料和我们上节课的所学知识说说达·芬奇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4世纪中叶的意大利工商业得到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而当时罗马教廷却束缚人性,最终引发了新兴资产阶级旨在解放人性,倡导享受现世生活的文艺复兴运动。

  教师播放关于达·芬奇生平的纪录片并提问:达·芬奇除了画家之外还要哪些身份?

  学生根据视频并结合教材可知回答:达·芬奇从小生活在富裕的家庭当中,接受了很好的艺术熏陶,年少成名的达·芬奇不满足仅仅做一名画家,同时还是优秀的艺术大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师和发明家。同时他也与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二)达·芬奇代表作赏析

  过渡:关于达·芬奇最为著名的便是他留下的不朽画作,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最著名《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教师提问:结合教材及所学思考,这两幅作品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内容?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自由交流讨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最后的晚餐》呈现的是耶稣受难前与12门徒共进晚餐的画面,画面上一共13个人物,每个都栩栩如生,生动表现了每个人的内心活动。《蒙娜丽莎》中描绘了一个微笑着的夫人,悠闲恬静的表情可以看出达·芬奇笔法的细腻。

  (三)达·芬奇作品中的人文内涵

  教师展示相关史料并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和刚刚我们欣赏的作品讨论一下达·芬奇作品中展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呢?5分钟时间讨论。

  材料一 作为哲学家,他非常注重思想自由,能够撇开一切传统偏见,坚持特立独行……只要他觉得对他的技艺发展有必要,就会毫不犹豫地去从事各种实验。正是这种坚持观察和实验的治学方法,使他卓然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首屈一指的科学巨匠。

  材料二 达·芬奇曾说过:“我是画家,但我还是工程师、机械师。我终生与自然作长期搏斗,解开一个个自然之谜,征服不驯的自然之力,为人类服务。.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在达·芬奇的作品和其言论中,渗透出的是人文之光。:强调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注重实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因此我们才称其为文艺复兴巨匠。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关于达·芬奇的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还有一部文学作品叫做《达·芬奇密码》,同学们可以回去阅读交流。

  【板书设计】

  达·芬奇

  (一)达·芬奇生活的时代

  (二)《最后的晚餐》与《蒙娜丽莎》

  (三)达·芬奇的人文主义

  1.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

  2.张扬人的理性

  【答辩题目解析】

  1.说明欧洲人文主义发展的脉络线索。

  【参考答案】

  欧洲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要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古希腊从智者学派到希腊三哲都突出强调了人的作用,罗马法中渗透着自由、平等的自然法思想也成为其滥觞。

  进入近代后,欧洲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一步步从黑暗的中世纪走出,不断解放思想,反对封建教会的束缚,强调人的理性价值,进一步突出了人的中心地位。而经过思想解放后的欧洲大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进而反促了思想解放,人文主义成为欧洲的思想共识。

  2.作为历史老师,要如何选择有效史料展开教学?

  【参考答案】

  史料运用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教师课堂上的史料选择至少要注意到以下几点:

  (1)注意史料的适当性。要考虑到学情特点和教学实际,不能过难过繁。

  (2)注意史料的趣味性。历史史料选择不可过于学术化,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意史料的针对性。要根据教学内容,针对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而引入。

  (4)注意史料的多样性。注重不同形式、不同史观的史料运用,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

2019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

 试题来自参考学员的回忆,仅供参考。

初中历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江苏省淮安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第一年秋,农业获得大丰收,产量比上年增产六倍多。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3.基本要求:

  (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教学过程中利用视频材料进行讲解。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

  1.谈一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2.简述在历史课堂中使用直观教具的作用。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纪录片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由于受到十年文革的影响,政治和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破坏。视频观看完后,教师提问学生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国情?

  学生回答贫穷落后,教师再次播放视频,展示新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后提问学生:那么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改革成就究竟原因在哪里呢?又是从哪里突破的呢?以此进入本课的新课讲授环节。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介绍: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共在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出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等违背客观规律的政策路线。

  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农民的生产情况。

  图一: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图二: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教师提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真的见过这么大的猪和萝卜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次提问:这样的错误指导思想对我们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危害呢?(违背自然规律,粮食歉收,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教师总结:当时的农业生产不遵循自然生产规律的发展,同时当时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家同吃大锅饭,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农民缺少自主生产权,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过渡语:那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党和政府又出台了什么样的政策呢?

  (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教师介绍:1978年安徽一些地区遭受大旱,粮食歉收。农民没有存粮,导致许多农民成群结队的出门讨饭。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的制度。那么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看一下通过包产到户的政策有没有解决当时严重的饥荒问题呢?

  视频播放完后,组织学生讨论:实行包产到户有没有解决当时的饥荒问题?为什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大大发展了?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后,师生总结:包产到户的政策不仅解决了农民的生存温饱问题,同时还交够了国家要求的公粮。同时这种制度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使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教师介绍:当时中共正在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人民将重心放到经济建设当中来,安徽小岗村的这一成功的实践得到了中央的重视,这一做法也在全国推广开来,这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教师提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如何才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农民达到富裕的水平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师生总结:除了实行包产到户之外在农村还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梳理本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

  作业:观看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纪录片。

  【板书设计】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背景

  (二)内容

  1.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2.乡镇企业

  【答辩题目解析】

  1.谈一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参考答案】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八亿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

  2.简述在历史课堂中使用直观教具的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第二、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表象,理解历史概念。第三、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2019年上半年初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试题

 试题来自参考学员的回忆,仅供参考。

初中历史《<拿破仑法典>》

  一、考题回顾

  题目来源:5月18日 辽宁省抚顺市 面试考题

  试讲题目

  1.题目:《拿破仑法典》

  2.内容:

  为了加强统治,从1804年到1810年间,拿破仑先后制定和颁布了《民法典》(Civil Code)《商法典》和《刑法典》等法律文献。其中,最著名的是《民法典》,这部法典后来被称为《拿破仑法典》(Napoleonic Code)。《拿破仑法典》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和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的基本原则,并吸收了大革命以来的各种社会立法和理论上的成果。《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

  《拿破仑法典》

  3.基本要求:

  (1)围绕《拿破仑法典》的影响设置两个课堂提问。

  (2)师生互动中有小组讨论的环节。

  (3)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答辩题目

  1.请你说一说为什么显赫的拿破仑帝国只存在了短短十年?

  2.简述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拿破仑的画像,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拿破仑的印象如何?(南征北战,建立了地域广大的法兰西帝国;数次挫败反法同盟的围剿,军事上十分强悍。)教师引导:拿破仑文治武功皆盛,但使他名垂千古的是一部法律。这部法律是什么?为什么这部法律能使拿破仑名垂千古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拿破仑法典》颁布的原因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材料,请学生结合材料与课本内容思考:拿破仑为什么要颁布法典?

  学生回答:不论是从政治统治角度,还是精神层次,都需要一部法律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二)《拿破仑法典》的原则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拿破仑法典》是什么时候颁布的?具体包括哪几部分?

  学生回答:在1810到1814年间,拿破仑先后颁布了《民法典》《刑法典》和《商法典》等法律文献。其中最著名的是《民法典》,这部法典后来被称为《拿破仑法典》。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拿破仑法典》的部分重要条文,并提问:仔细阅读思考,通过《拿破仑法典》的条文,我们可以看出它体现了哪些原则呢?

  第11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488条规定:“满21岁为成年(1974年改为18岁),到达此年龄后,除结婚章规定的例外外,有能力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为。”

  第544-546条规定:“给予动产和不动产所有人以充分广泛的权利和保障。对所有权的定义是对于物有绝对的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

  第113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学生分析回答:第一次确认了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体现了天赋人权的原则;财产所有权无限制,体现了自由和平等的原则;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体现出资产阶级提倡的社会契约原则。

  (三)《拿破仑法典》的影响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拿破仑法典》图片和相应的资料卡片,安排学生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讨论:《拿破仑法典》颁布后,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小组代表讨论后,师生总结:《拿破仑法典》吸收了大革命以来的各种社会立法和理论,随着拿破仑的铁骑踏遍欧洲,《拿破仑法典》以及法典中蕴含的平等和契约精神也随之传遍欧洲。同时,它的立法精神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比如1838年的《丹麦民法典》、1940年的《希腊民法典》都是以该法典为范本的。

  教师补充说明:不仅对欧洲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影响都非常深远,我们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借鉴了《民法典》的内容。

  教师补充介绍:《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2.作业:请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思考怎样评价拿破仑及其《拿破仑法典》?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拿破仑法典》

  (一)原因

  (二)原则

  自由平等、社会契约

  (三)影响

  借鉴、效仿

  资产阶级第一部民法典

  【答辩题目解析】

  1.请你说一说为什么显赫的拿破仑帝国只存在了短短十年?

  【参考答案】

  (1)后期的侵略战争引起了欧洲人民的反抗。

  (2)长期的战争导致国内民怨沸腾。

  (3)远征俄国失败。

  (4)欧洲封建势力远胜于资产阶级势力。

  2.简述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史论结合原则是历史教学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则。在历史教学中,首先必须详细地把握和讲清基本史实,使学生获得大量的具体的感性认识材料,为正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其次,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对基本史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史论结合必须做到史实讲述中寓有观点,观点分析中不离史实。要反对只讲理论观点,而不注意讲授基本史实;或是只讲基本史实而不注意讲理论观点。

 

回顶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