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教资必背!科目一文化素养—历史常识篇(二)-全国教师资格考试网

教资必背!科目一文化素养—历史常识篇(二)

  二、中国近代史常识

  中国近代史常识部分需要掌握从清朝末年一直到民国时期发生的历史大事件。下面我们以民国时期为例展开进行学习。

  (1)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其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其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2)五四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这场运动发生在北京,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3)红军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4)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回顶部
教师资格考试网
位置:首页/教师资格考试网
教师资格证科目一作文素材篇
  素材一:鲁迅 

  对应立意:选择、奋斗、梦想、珍惜时间、民族精神。

  对应材料:

  在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想要医好国人肉体上的病。但是当鲁迅先生看到中国人被日寇斩首示众,一旁的国人却无动于衷时,鲁迅先生知道了比起中国人身体的疾病,其心理的疾病更加的严重。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中国人的灵魂。

  鲁迅几乎每天都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有的。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泛,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正因为他广泛涉猎,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素材二:苏轼 

  对应立意:豁达、乐观、亲情、心系百姓、有趣的灵魂

  对应素材:

  苏轼乐观,即使经历了“乌台诗案”,他的天空风雨如晦,经历了万般屈辱,人生风云变幻,被贬黄州,依然热爱生活。一次与好友相约出游,不料天降大雨,朋友们都找地方躲雨,只有他拄着拐杖淡定前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看重亲情。苏轼的心灵深处涌动着对亲人的爱,表现在诗词中,既有对兄弟间彼此珍重的手足之情,也有对妻子的缱绻恋情。苏轼的内心世界中感情丰富,他热爱生活,热爱人生,更热爱自己的亲人。著名的《水调歌头》就是中秋之夜思念弟弟所做。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彰显了他们兄弟的手足情深。

  苏轼心系百姓。世人总说书生羸弱,难免迂腐,人称书呆子,但是苏轼却是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不仅诗文好,而且心系黎民生计,办案搞工程,全不在话下。杭州一处有名的景点也是他的政绩之一,那就是美丽的苏堤。

教资笔试科目二必考点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
  1.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
  2.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环境
  1.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三)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概念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2.作用
  (1)主观能动性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
  (2)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教资科目二必考点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的发展水平是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
  4.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三、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2.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5.文化模式影响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资必背!科目一文化素养—历史常识篇(三)

  世界历史常识

  世界历史常识部分主要从国外各个国家的著名历史人物及著名的历史事件出发着重复习。接下来以这一部分的重点知识为例展开学习。

  (1)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是指欧洲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这里主要的考点有三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达伽马穿越好望角发现印度;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

  (2)美国独立战

  或称美国革命战争是大英帝国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几个欧洲强国之间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始于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但后来却因为法国加入战争对抗英国,而使战争的范围远远超过英属北美之外。由于英国一直以来对殖民地进行剥削,对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严重阻碍作用,为了对抗英国的经济政策,北美人民奋起抗争。始于1775年4月的莱克星顿枪声,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由托马斯·杰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

  (3)法国大革命

  是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爆发的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波旁王朝统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着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1794年7月27日,宣告了法国大革命中市民革命的结束。1830年7月巴黎人民发动七月革命,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国大革命才彻底结束。在政变中建立了以热月党人为代表的政权。法国历史进入维护大革命成果时期。

教资必背!科目一文化素养—历史常识篇(一)

一、中国古代史常识

中国古代史常识部分需要掌握从夏、商、周一直到明、清期间发生的历史大事件。下面我们以秦汉时期为例展开进行学习。

(1)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并重用李斯、尉缭等人,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最终统一了全国并制定了一系列统一措施。在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此自称“始皇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制定颁布了《秦律》。在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收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在文化方面:将小篆作为通行全国的文字,以后又在社会上流行更为简单的隶书;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兴办学校,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西东两汉

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击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在诸多制度上承袭了秦制,汉初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空前繁荣,史称文景之治。在对外政策方面为缓和汉、匈关系利用昭君出塞和亲稳固边疆;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

回顶部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