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顶部
编辑推荐:特教老师的职业困惑-全国教师资格考试网

编辑推荐:特教老师的职业困惑

编辑推荐:特教老师的职业困惑

  编者按 特教老师,一个需要默默坚守、忘我付出的职业。这些老师每日与肢体残疾或智力残障的孩子朝夕相处,用手语、盲文等为这些“折翼天使”们打开一扇连通现实社会的窗。这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但光芒背后,特教老师们所承受的则是一些人并不认同的眼光、鲜有成果的挫败感以及职称、收入不尽如人意的待遇。把爱心、青春和汗水投入特殊教育的教师,其实也需要“回报”:一声赞许、一句关怀,当然还有社会、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这项事业的重视与投入。

  走近“痛并快乐着”的守护者

  1996年,程吉慧从一所普通中学调到合肥特殊教育中心担任听障班的语文老师,刚到特教学校时,一时的难以适应和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她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陷入迷茫。

  进校后,程吉慧先学习了半年的手语和特教专业课程。她很快发现,面对一群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孩子,即便是一遍遍地打手语、比动作,有时也得不到她想要的回应。

  “听障孩子在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上要明显弱于正常孩子,他们无法轻易感知正常人的语序和逻辑,普校2个课时就能上完的课程,在这里往往需要4到6个课时。而孩子交上来的作文,有时就像是天书,语句颠倒,措辞混乱。”

  那时,年轻的程吉慧常会产生莫名的挫败感:“耐心总有被磨光的时候,记得刚来那半年,我的口腔经常严重溃疡,每天都处于一种焦虑状态。总想着如果有机会,还是去当一个普通学校的老师。”

  毕业于南京特教学院的秦娟刚刚选择特教岗位时,也有过同样的犹豫。秦娟说,和正常孩子相比,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内心往往更加敏感,别人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会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变化。

  秦娟说:“有一次有个听障孩子因为考试失利,又和别的学生闹了一点小矛盾,我去给他做思想工作。说着说着,他突然变得非常偏执,情绪激动,甚至扬言要跳楼。吓得我晚上连家都不敢回,在他的宿舍里整整守了一夜。”

  然而,也是这个学生的一篇作文,彻底打消了秦娟对这个职业的困惑和不安。

  一次作文课,秦娟布置了一篇名为《我是如此幸运》的作文,这个学生在作文簿写下这样一段话:“在我最无助的时候,她伸出修长的手,打出了世上最美的手语:‘你是一个很棒的学生,文章写得非常好,老师很喜欢,你要继续努力,老师一定要帮你把文章发表。’老师的赞许,充满期待的眼光和鼓励让失意中的我重拾自信。老师,遇到你我是如此幸运。”

  “那一刻,我的双眼浸满泪水。那一刻,我是幸福的,生平第一次感到那样幸福,竟是因为我的这些学生。”秦娟在自己的工作笔记中这样写道。

  经历过迷茫、困惑和彷徨,如今的程吉慧和秦娟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岗位和这群孩子。“当我真正学会以包容之心看待这群孩子时,我突然才发现他们的美好。他们虽然不能开口说话,却能打出美妙的手语;虽然听不见声音,却能画出世界上最美的图画;虽然看不见这个世界,却能用钢琴弹奏出最美妙的音符。”程吉慧动情地说。

  认同感差、待遇低:特殊成就背后的失落

  教师的成就感多来自于学生的反馈,比如学生优异的成绩、长大后理想的工作等。秦娟坦言,特教学校的老师在这方面的成就感往往是缺失的。每个走上特教岗位的老师都要经历一到两年的适应期,从自我否定,到承受社会质疑,再到重塑自我价值。而这期间,有人留下,也有人离开。

  今年31岁的朱冬莲是广西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一名老师,做了近十年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朱冬莲,尝遍其中酸甜苦辣。

  “第六年的时候我曾迷茫过,感觉做不下去了。”朱冬莲说,在康复研究中心,她见到大量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患儿。“一个残疾病儿几乎会掏空一个家庭,有时大量付出也未必有回报,这让家长痛苦,也会让老师受挫。”

  “社会上不少人不理解特教老师的工作,对我们的老师存在偏见,有些老师自己也觉得低人一等。”江西省南昌市启音学校校长饶文斌说,特教教师社会地位低、职称晋升难、经济待遇差的现象值得关注。

  “在特教学校,残疾儿童接受的初中教育相当于普校的小学教育。”饶文斌介绍说,职称评定的政策忽略了特殊教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特教老师不得不和普教老师接受同一标准的考核。

  近年来,尽管特教教师的工资待遇有较大增长,特教学校办学经费也显著增加,但与普通学校教师相比,特教教师的待遇仍有一定差距,而且到外地参加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也更少。

  北京启智培训中心是一所专门从事智障儿童教育的私立学校,现有50多名学生。校长高茂成说,特教最大的成就,是为国家减轻了负担,为家庭减轻了负担。一个智障儿童就是一个家庭的沉重负担,特教学校和老师为很多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有些条件不好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都长成了大人,但由于家庭没有能力照顾,就只好让这些“大小孩”继续吃住在培训中心。

  高茂成校长告诉记者,特教老师队伍之所以不稳定,教师没有成就感是很重要的原因。“老师的待遇我们可以尽量想办法提高,民办学校的自主权毕竟大一些。也正因为是民办,我们的老师没有资格参加职称评定,也没有渠道去考取国家承认的教师合格证。学校一点招都没有。”

  师资难题:特教为何不“特选”

  饶文斌所在的南昌市启音学校创建于1946年,是江西省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聋哑学校。从事特殊教育已经30多年的饶文斌告诉记者,当前学校发展面临的最大矛盾是师资短缺。目前学校在编教职工52名,还有10个编制空缺。学校不少老师并非科班出身,很多还没有“特殊教育证”,他们缺乏系统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培训,可能影响对特殊儿童缺陷补偿教育效果。

  在饶文斌看来,造成专业教师短缺,有两方面的直接原因:一是从全国范围内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大学数量极少;二是入职门槛提高,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和其他师范类专业学生一样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统一招聘考试,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往往考不过。

  安徽合肥特殊教育中心目前共有有543名在校学生。教职工130人,而特教专业毕业的老师只有不到40%。要招的老师招不到,招来的老师专业不对口,学校和老师双方都尴尬的现实状况让校长李长东头疼不已。

  “非特教专业的老师往往需要二次培训,他们初步适应期为半年,而要顺利掌握特教老师的技能可能需要两年时间。”李长东说,目前合肥市招聘教师采取统一招考的模式,特殊老师和普校老师一起进行选拔,缺乏针对性的考试。

  同时,参加考试的硬性标准是大学本科毕业生,而国内开设特教专业的院校多是大专及中等师范学校,因此,许多特教专业的毕业生便被这个标准拦在门外。

  “特殊教育教师能坚持下来是很不容易的,不仅需要具备与残疾学生交流沟通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爱心和耐心,师德最重要。很多师范院校普通专业的毕业生干不了几年就因为太苦太累离开了,而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会有吃苦的心理准备。”李长东说。

  公立学校为“师源”所苦,一些私立的特殊教育学校师资上的问题更为突出。

  创办于1994年的南昌三联特殊教育学校,是江西省最早的民办特殊教育学校之一,因为经费紧张,学校19年间曾4次搬迁。没有一名具有特殊教育资格证的教师,仅有的两名有特殊教育经历的老师一位70岁,一位68岁。“我们学校的5名教职工,都不从学校领一分钱工资。”校长何彪说,学校至少还需要两名专业教师,但根本没有经费聘请。

  特教专业的招生困境待解

  据了解,我国特教师资的正规培养渠道,主要是一些师范院校的特教专业和医学院的特护专业。2009年,北师大曾对国内特教专业进行过调研,结果显示,国内开设特教相关专业的大专和本科院校有40多所。近两年,有不少院校也开始增设特教专业。

  然而,愿意学特教专业的学生并不多。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教授王雁告诉记者,北师大特教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收免费师范生,正常每年招收约20名学生,但2011年只招收到两名学生。

  2012年开始,北师大重新采用以教育学这个学科大类招生的方式,一年半以后实行专业分流。王雁表示,至于一、二年级学生在专业分流时会不会选择特教专业,她不敢去想。

  王雁认为,学科吸引力不足与目前特殊教育整体的发展状态有很大关系。“近几年,特殊教育专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国人对特殊教育事业的认识,对残疾人的观念也有了较大的转变,但特殊教育的发展与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等普通教育相比,还是处于较落后的状态。许多家长对特教老师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教授智障孩子这个层面。”王雁说,如果仅依靠特教专业本身的学科吸引力,很难把更多学生吸引到特教这个行业上来。

  对此,王雁建议,要“特教特办”,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制度保障。如单独举行特教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定特教教师的专业标准,让特教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充分体现出来。

  李长东认为,应降低学历门槛,提高专业高度,增加特教老师的招聘范围。同时提高老师特教相关理论和素养,对于师范类院校,应增加特教相关专业的选修课,让普通师范类学生具备特教相关的基础知识,既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也为特教学校增加人才储备。(《半月谈》2013年第3期,记者 沈洋 刘美子 张莺)

回顶部
教师资格考试网
位置:首页/教师资格考试网
自贡富顺:紧扣“引育留用”链 激活教育人才活力

近年来,自贡市富顺县教育和体育局党委始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以创建“人才先行区”为契机,认真落实各级人才工作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紧扣“引育留用”链,“全方位”引进、培养、留住、用好人才,目前取得了实效。

多渠道,拓宽引才“新路径”。建立教育人才长效补充机制,通过公开招聘、高校选聘、人才引进等形式,提高教育人才引进质量。2023年以来,“双选”优秀大学生93名,考核招聘公费师范生44名、音体美教师39名,公开考试招聘教师105名,引进成熟型人才11名。

多维度,厚植育才“广沃土”。开展“蔚蓝计划·薪火传承”新任校级干部任职资格培训和年轻干部遴选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教材教法考试等,目前已累计培训1.6万人次;2023年,共培养星级校(园)长、教师、教研员330名,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119名,市级领航教师20名,评选市级“盐都名校长”2名和县级“担当作为好校长”20名;推进区域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培养“双师型”教师,与重庆二师院等6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校地融合培养教育人才。

多措施,搭建留才“大舞台”。健全激励机制,落实县优秀人才支持办法,评选表扬先进722人次,激发人才内生动力;优化活动载体,通过召开座谈会、举行“栋梁工程—家乡助(送)你上大学”仪式、走访慰问优秀人才等方式,增强人才归属感、幸福感;搭建发展平台,评出正高级教师2人,认定市级“领军人才”3人和市级高级人才1人,纳入市级“双千计划”2人;持续实施“风筝计划”,2所大学共55名学生在全县开展“反哺支教”活动。

多形式,打造用才“主阵地”。全面完成党组织领导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改革,多岗锻炼人才,调整选任校级干部267人;探索“岗编适度分离”,2023年使用城关中学6名编制招聘到富顺一中工作,从薄弱学校选派9人到城区学校跟岗锻炼;对符合条件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纳入年轻干部管理,定向培养为市、县级人才。

山东泰安2024年上半年面向社会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圆满结束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教师资格条例》,满足社会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需求,4月13-14日泰安市语委办在泰山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开展了2024年上半年面向社会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

全市共有1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考试,根据《山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机构管理办法》规定,此次报名范围为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在泰安市的常住社会人员。

普通话水平测试采用计算机智能方式进行,测试流程分为信息采集、候考及测试三个环节。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本次考试工作,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周密部署。工作人员尽职尽责、配合默契、细致服务,圆满完成考试任务,获得了考生的一致好评。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考查应试人运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规范、熟练程度的专业测评,是应试人的汉语标准语测试。应试人在运用普通话进行表达过程中所表现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评定其所达到的水平等级的重要依据。

做好面向社会人员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对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普及质量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山东菏泽教育部门回应 今年计划招聘教师2400余人

4月16日,菏泽市教育和体育局做客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介绍全市教育工作,并现场接听群众来电,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

教师招聘5至6月份进行笔试

目前已经进入四月份,今年我市教育系统招聘工作进度以及相关安排等引起众多市民的关注。

据介绍,我市主要通过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引进、公费师范生安置等方式补充教师。根据市委编委下达用编进人计划,2024年全市共计划招聘教师2400余人,其中公开招聘教师1000人左右。

目前部分县区已陆续开展完成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公开招聘教师和公费师范生安置工作也正按照省厅有关要求严格有序进行。

今年我市公开招聘教师工作和往年一样,继续实行全市统一公告发布时间、统一笔试试题、统一笔试时间、统一公布笔试成绩“四统一”,初步计划4至5月份各县区发布公开招聘教师公告,5至6月份进行笔试,8月底前完成考察体检及岗前培训工作。

提供超6000个教师岗位 四川省2024年师范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召开

4月13日,四川省2024年师范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举办,高等学校、普通中小学、幼儿园、职业院校等643家单位,提供超6000个教师岗位。

招聘会由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四川省教育厅联合举办,人社、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现场考核招聘符合条件的师范毕业生,搭建起学校与师范毕业生之间互动交流、双向选择的平台,打通了公办学校公开考核招聘师范毕业生的“绿色通道”,实现师范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有支持、各类学校选才用人有保障的双赢目标。

据了解,近年来,四川各级人社部门始终把教育行业摆在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突出位置,会同教育等部门切实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助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教师工资收入随公务员工资收入同步动态调整长效机制;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竞争择优、科学规范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体系;以四川省政府名义设立“四川省特级教师(校长)”省级表彰项目,以及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项目。

非师范生大量加入 教师资格考试持续火热

■多一张证,多一条门路,研二在读的裴同学,在去年暑假就“拿下”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

■暨大大三学生李同学在考后拍下自己的笔试准考证留作纪念。

教师行业成“香饽饽”,非师范生纷纷加入“抢蛋糕”,下一站该分赛道还是抓源头?

4月12日,2024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成绩发布,面试报名工作随即开始。近年来,“教资热”现象持续升温,教资考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持续火热的“教资热”,如何保障教师队伍持续高质量发展,行业人士开始思索教资考试新的改革之路。

现象

大学考证标配?“教资热”持续升温

2024年上半年,广州参加教资考试的考生人数达到了7.9万人,相较去年同期7.7万考生又有了进一步的增加。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10年间,教师资格考试报名人数由17.2万人次跃升为1144.2万人次,翻了近66倍。近年来,中国教师队伍进一步扩大,高素质教师人才需求量进一步提升。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共有427.3万人报考教师资格。

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师范生增加、非师范生持续加入、就业“考证标配”等原因,让越来越多大学生加入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大军中。“想从事稳定的教师行业”“多一张证多一条出路”等,成为记者随机采访中,大部分教资考生的想法。

今年刚参加完教资考的华师大四师范专业生小陈表示,对于师范生来说,除了特定免试类的学生,教资考是“标配”,目前获取教师资格有“校考”与“国考”两条路径。在实施免试认定的高校,师范生可以通过参加一系列过程性考核来获取教师资格证。但由于校考发证时间晚、只能获得本专业学科教学资格等特点,会有部分师范生放弃校考,参加国考。

而非师范生与学校尚未实施免试认定的师范生想要获取教师资格,都必须参加全国的教师资格统考。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教资考试的非师范生占比就已经超过了七成。越来越多的非师范生也加入到教资考试大军中,究竟为何?

新快报记者走访后发现,有的非师范生受自身经历的影响,萌发了成为教师的愿望。而教资考试正好提供了机会,让非师范生也有获得教师资格的可能。此外就是近年就业市场让不少毕业生对相对稳定的教师职业更青睐,将其列为就业的备选“出路”。谈及原因,不少非师范生在采访中纷纷表示:“技多不压身”“多个证,多条路”。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学专业的潘同学在大三时就参加了高中数学的教资考试。他告诉记者,自己考教师资格证,一方面是觉得自己专业的就业面不广,多拿一张证就相当于多一条“出路”;另一方面是感觉“考教资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考到了会有成就感”。

而今年刚刚参加完笔试的暨南大学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李同学则表示,自己在中学时遇到了很多让自己受益一生的好老师,因此对教师这个职业有较大的好感与兴趣。虽然在高考时并没有选择师范专业,但也时常考虑毕业后要不要去成为一名教师。几经斟酌,还是决定在大三时参加教资考试,获取教师资格。

也有不少同学表示,参考纯粹就是随大流报考。“上大学就要多考证”在大学生中盛行,教师资格证与普通话证书、英语四六级一同成为了大学的“考证标配”。甚至有非师范生无奈地告诉记者,教资“是父母逼着考的”。

担忧

考证难度将加大+教师行业门槛变低

随着非师范专业生的大量加入,师范生们坦言“国考”的难度和压力更大了。一些参加国考的师范生在采访中表示,因为教资笔试会控制合格率,所以非师范生的涌入在某种程度上加大通过考试的难度。

而很多一心从事教师行业的非师范考生也担心,本来就和师范生存在专业差距,取得教师资格证的难度会进一步加大。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教资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通过多个科目,考核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而面试通过抽题备课、试讲、答辩等方式,考查考生的心理素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实践方面的能力。虽然考试系统基本兼顾了对理论与实践的考核,但对于没有受过四年系统化师范教育的非师范生来说,是否真的足够了呢?

两年前参加教资考的潘同学表示,他为笔试准备了两三个月,以背诵和刷题为主,每天抽一些琐碎时间复习。作为非师范生,他在写教案时对教学目标和学情的把控不是很好,容易一下子就把所有方面都写上去,针对性不足。他也坦言,现在对“背过的东西都没太多印象了”。

而在就业方面,不少师范生认为“教师的职业门槛降低了,师范生更有压力感了”,发出“卷天卷地”等感慨。

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英文秘专业的苏同学,现在于顺德的一所小学当语文老师。她表示,实际教学“跟教资面试真的很不一样”。备考教资面试时,她主要把课文分成不同的类型,通过背诵讲课模板来准备。但在实际教学中,时常会出现很多理论里没有提及的情况,让她有些措手不及。另一方面,她在上课时发现自己“不太会掌握课堂的节奏,调动不了学生的情绪,有时候还抓不住教学的重点”。由于非师范专业不会统一安排教育实习,苏同学缺少了去学校实习的经历。工作后,她发现曾在小学实习的师范生同事比自己有更多的实践经验,课堂节奏也把握得更好。“所以我要不断地去听老教师上课,学习他们怎么调动和引导学生”。

专家说法

优势互补有助于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相比于医生、律师等行业,教师职业的准入门槛似乎并没有那么高,这主要是因为教育所指向的是人的心灵,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并不像医学、法律那样近乎拥有‘标准答案’,相应的关于教育教学的知识技能存在较大弹性、因人而异。”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治理与创新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余晖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资热”现象的背后有着就业市场环境变化和教师教育体制改革两方面的动因。

一方面,在近年来各行业内卷化及职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情况下,体制内教师以其职业稳定、有寒暑假、工作环境单纯、工作模式弹性等优势,成为不少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香饽饽”;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的教师教育体制日益开放化,部分高水平综合性院校及行业性院校设置了教育类院系,为有志于从教的学生提供职前准备,使参与教资考试的学生基数显著增加。

余晖强调,教资热现象中有两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点,关乎教师的来源结构:一是一批顶尖综合性大学正以积极姿态参与教师教育事业;二是大量高学历的硕士乃至博士毕业生开始将目光投向基础教育。“一方面,传统师范院校开始出现危机感,并开始探寻如何维持自身传统特色、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另一方面,综合性院校的参与为基础教育一线带来了‘一湾活水’,这些毕业生往往视野更开阔。二者在基础教育一线能够形成优势互补,有助于提升师资队伍的异质性和整体水平。”

建议构建职前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多个代表反映目前教师资格证申请认定条件偏低,教师职业准入门槛不高。容易导致一些知识水平不足、师德不达标的人成为教师,进而引发教师用不恰当语言批评学生、体罚学生等问题,建议提高教师资格准入标准。

谈及措施,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市委原副主委、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建议增设教师资格核心能力必修课程,学生在智慧学习平台完成相关课程的前提下才能参与考试。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西省委会副主委、萍乡学院副院长吴代赦提倡高校可以积极开设教育学辅修专业,为其他专业的学生提供师范类能力学习和教育实践的机会。也有部分行业人士建议,改变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一张卷”的考试现状,实行分赛道考试。

对此,余晖认为,提升非师范生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还是应当从根源上下功夫,由高校提供更充分的师范类课程和教育实践机会。“在这方面,传统师范院校已具有较好基础,而不少新入局教师教育领域的非师范院校则有进一步完善空间。具体而言,可着眼于学生遴选、课程体系、教育实践、教资辅导等关键环节,构建职前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回顶部
回顶部